• 媒体评论
以民为本既谋当下更蓄长远——写在2012年省两会召开前夕·民生篇
时间:2012-01-08 来源:四川日报

  元旦前夕,84位成都市民代表实地探访成都保障房建设。当走进廉租房住户余少平入住的西蜀瑞苑时,眼前的景象令他们赞不绝口:绿化带、健身器材、活动室、超市连锁、医院学校、农贸市场一应俱全,交通配套也很完善。“每月交53块钱租金,就住这么好的房子,我很高兴!”54岁的余少平说。
  居住条件大改善,源于民生投入的大手笔。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生,把民生事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2011年,我省民生工程总投入达1191.09亿元,为2008年的2.4倍,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交出了民生事业跨越提升的精彩答卷。
  “账本”变厚:投入更多受惠更广
  2011年是我省实施民生工程第4个年头,省级公共财政预算新增财力绝大部分用于民生保障,民生工程再增9个分项,民生账本越做越厚。
  资金投入更多。去年我省民生工程计划投入840.81亿元,全年实际投入1191.09亿元,是实施民生工程以来超额完成最多的一年。市州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总额达293.7亿元,占计划的152.06%,确保了大批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项目集中开工。
  今年,我省将继续提高民生支出比重,全省集中财力要办的9件大事中,就有8件与民生密切相关,预计今年民生工程预算安排将突破1000亿元。
  受惠人群更广。去年我省民生工程新增发展学前教育、彝家新寨住房建设等9个分项,覆盖范围更广。去年5月底前,10万顶新型帐篷免费发放到藏区牧民手中,改善了10万户、50万游牧民的夏牧生产生活条件。全省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的启动实施,成为破解民族地区民生难题、更好保障广大农牧民群众健康权益的民心工程。
  创新力度更大。各地各部门在项目征集、推进措施、管理方式、成效评价等方面推陈出新,亮点纷呈。
  成都公开征集群众意见,把市管公立医院全部实行“无假日医院”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项目列入民生工程。乐山市积极探索创新,在国家试点前优先在彝区开展新农保工作,民族地区率先实现全覆盖。
  民生工程的深入展开,使一系列民生难题得到破解,群众幸福感与日俱增。
  发展更优:富民强省步调一致
  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注重从制度层面保障和改善民生,蓄势长远发展,使民生事业走上富民与强省同步的和谐发展道路。
  2011年,我省大力实施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定居房建设累计完成总任务的92.6%,并大力改善生产设施和规划配套产业,提前为产业发展预留空间。
  2011年,我省投入44.7亿元资金开展彝区扶贫,启动404个“彝家新寨”建设,彝区3万户、15.4万人搬进新房,迎来文明新生活。在峨边县大堡镇双溪村月儿坪新村居民点,村民拉布拉根开起“金曲彝家乐”,他满怀信心地说:“住上新房,还要创造新生活。”
  2011年,我省新一轮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2万余名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学生到内地中职学校就读,近3万余名彝区学生就地就读,第一批藏区学生顶岗实习。在彭州丹城汽修厂顶岗实习的藏族学生三郎茸立志认为,藏区旅游业、运输业越来越红火,毕业后回乡开汽修店肯定有前途。
  2011年,我省着力促进灾区群众就业,对51个重灾县(市、区)实行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失地无业家庭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工作进展情况通报制度。截至去年9月底,51个重灾县(市、区)城镇基本实现“户户有就业”。
  2011年,新十年扶贫规划实施。我省大力推进藏区、大小凉山彝区、川东北革命老区等 “三大片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全年实施491个整村推进新村扶贫工程,帮助43.2748万贫困人口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自我发展能力。
  2011年,我省城乡低保标准和补助标准上调,实现动态管理“应保尽保”;新建改扩建城乡公办幼儿园400所;抓紧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减轻农村群众看病负担;启动构建“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建立覆盖城乡的法律援助网络;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建立长效机制,全省发展环境、城乡面貌和群众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
  理念更新:文化滋养幸福生活
  文化是衡量百姓幸福指数的重要民生指标。顺应群众文化期待,省委立足文化强省建设,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刚刚过去的元旦节,成都温江区“柳城大舞台”热闹非凡。每天傍晚,柳城街道社区居民们争相走上台,秀一秀自家拿手的歌舞节目。这个大舞台是当地政府去年花120万元打造的,如今已成为社区文化中心。62岁的苏华英说:“我们一有空就来排练节目,社交圈拓宽了,晚年生活更充实。”
  2011年,省财政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年增速达30%,着力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用文化滋养百姓幸福生活。
  在宜宾,“一县一演出团队”、“一县一流动舞台车”实现全覆盖。去年当地政府投入340余万元,为10个县配备流动舞台车和演出音响设备,创建了一支摩托化文艺下乡服务队,让百姓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丰盛的“文化大餐”。
  在盐边县益民乡龙头村,村民李尚才一家热热闹闹收看新年晚会节目。去年7月,龙头村纳入全省首批开通地面数字电视信号和全省“村村响”试点范围,可收看30套高清电视节目。
  文化惠民之路在延伸。日前,我省下达中央和省级专项补助资金1.9亿余元,专门用于市县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今年将实现省内所有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建成426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


 

  •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或IE6以上版本浏览本站  版权所有: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  网站维护: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信息中心  ICP备案编号:蜀ICP备11021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