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汶川地震灾区巨变录:城乡面貌历史性改变
时间:2010-05-10 来源:四川日报

   在重建中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结合,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紧密结合,灾区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日新月异。所到之处,新城拔地而起,村庄焕发生机,道路四通八达,生动展示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
  “乡坝头”有了城市元素
  不只是房子,不只是家,道路、医院、学校、超市、养老院等多元素的进入,为灾区家园带来全方位的整体改变
  “等秋天开了花,这一大片喷香。”4月26日,都江堰市天马镇金陵村村口,68岁的宋正松正光着膀子和另外两个村民一起,挖坑栽树。他们栽种的是金桂,今年秋天就能开花,到那个时候,整个村子就将弥漫在一片醉人的芬芳中。
  就在今年春节前,宋正松和其余几十户村民刚刚搬进他身后这个叫作“幸福之窗”的居民安置点,住进了一楼一底的一套小洋楼:“宽敞得很,漂亮得很。”
  然而,幸福还不只于此。现在,只要走出家门,不多远,就有小超市、卫生站、图书室,以及好多种健身设施,顺着村子里的水泥路走不到两公里,就有菜市场、卫生院,即便是到都江堰,也只需10多分钟。
  按照规划,村里还要建绿地、花园、小公园等多个公共设施,如此一来,宋正松和他的邻居们的家将真正置身于一个更大范围的园区内。而这之前,包括宋正松在内的很多人,都习惯性地将自己的家乡归于“乡坝头”的范畴。
  就在距离金陵村不远的都江堰蒲阳镇上游村,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这里是都江堰灾后恢复重建安置项目之一——壹街区。占地1.5平方公里,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全部竣工后,将有8000户、约2.5万人入住。
  再过两年就满60岁的殷昌国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他是上游村的老住户,世世代代都生活在这里,而在这之前的很多年里,城市,包括城市所涵盖的一些元素,如超市、电影院等等,都是遥远的另一个世界,他,往往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走很长一截路,才能接近。
  未来的壹街区,将是一个兼具城市和乡村两种文明的家园,这里不仅能看到美丽的田园风光,呼吸到清新宜人的空气,也能享受到现代城市文明种种成果。
  不只是房子,不只是家,还有更大的范围、更多的元素。摆在殷昌国及几万当地人面前的,将是一次历史性的整体改变,而这一切的得来,都来源于统筹城乡的思路在灾后重建中的贯彻。在重建中,不仅是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城乡整体布局也得到了全面优化。
  农闲时有了新去处
  不只是居住,不只是出行,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整体跨越,使得灾区群众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历史变迁
  “瘾大!”眼瞅着自家的小卖部半天没人光顾,石光武一趟子就冲到了对门的村委会办公室,一屁股坐在电脑面前,开始摸索着上起网来。而这一幕,正好被刚回家的儿子撞见。面对他的背影,儿子摇摇头,口中冒出两个字。
  石光武才不在乎这些呢,现在他对电脑的好奇心正处于最强烈的时候。就在上个月,在浙江宁波市对口援建方的援助下,广元市第一个村级网站开通了,而服务器就设在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村委会,这也是枣树村历史上第一次通互联网。网站的开通,不仅为外界了解枣树村提供了一个途径,更重要的是,为村民们了解外部世界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
  事实上,除了无形通道,枣树村更多的变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地震过后,政府在援建方的帮助下,开始致力于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先前,从枣树村到黄坪乡,再到青川县城,只有一条坎坷不平的泥土路,从村里到县城,尽管只有不到20公里,却差不多要一个小时。在震后不久,一条双车道的柏油马路就建成了,从这里到县城最多10来分钟。
  地震过后,枣树村先后建起了1处集中供水站、1处蓄水池、1处精神家园展览室、1个村级卫生站,同时还对130户人家进行了改厨、改厕、改圈,并建起了130多口沼气池。此外,还开通闭路电视,建起村级活动室。
  “以前垃圾到处乱倒,我家门口的河沟就是垃圾场。”石光武告诉记者,通过改造,村里不仅建起了垃圾集中收集点,而且还建起了沼气池,彻底解决了垃圾和粪便的问题,“空气都不一样了”。因为有了健身场地、网络、闭路电视和图书室等新的活动方式,村民们农闲时候的活动不再只是打打麻将。
  在灾区的每一个乡镇,至少都有一所学校、一座医院、一个供水站、一个文化中心。以前,做一个B超要走几十里的山路,现在就近可以轻易完成。这一切,不只让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实现整体跨越,同时也使得灾区群众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历史的变迁。
  同样是在青川县,位于该县竹园镇内的三郎村,安装了太阳能路灯,一到夜里,这些路灯发出的光芒照亮这个偏僻的村庄,从而改变在这里沿袭了几千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
  在青川县石坝乡,在浙江省丽水市的帮助下,当地在紧邻场镇的一个小山包上,建起了一座美丽的廊亭,而在小镇上,建起了一座廊桥,这成为当地人休闲娱乐的一个新场地。
  有些生活方式的改变更加深刻。
  位于茂县县城边的坪头村,在重建中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建起具有羌族特色的“城市化乡村”。村民的别墅被改造成乡村酒店,王安元的家是其中之一。“200平方米,房子花了21万多元。”王安元说,房子修好后,即以4.2万元的年租金出租给一家成都企业,“连门口4亩果园一起出租了。”5年租金共21万元,他用10万在茂县县城购买了一套住房,方便孩子读书。白天,他则和妻子则回到村里,重新成为管理房子和周围菜园、果园的工人,每月再领取1700多元的工资。
  幸福生活有家有爱有希望
  从外到内,从物质到精神,灾区最为宝贵的,还要数干部群众自立自强、奋发有为的良好精神风貌
  “笑脸比新房子还让人高兴。”与其他人不一样,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副教授、抗震救灾模范杜林致更在意灾区人们心理上的变化。让他高兴的是,曾经的阴霾正在从当地人脸上消失,笑声又回来了。
  在什邡市洛水镇,一名叫作何成的男孩,因为在地震中失去了父亲,在震后很长一段时间,他要么四处捣乱,要么沉默不语,而这正是心理障碍的一种征兆。而两年后,当杜林致再一次见到他时,他不仅能够主动与人打招呼,而且还勇敢地担当起家庭的责任,帮助母亲做家务,计算着家里的开支。
  杜林致甚至认为,人们心灵创伤的恢复,要远比家园的重建更加重要。因为在他看来,有了一颗坚强乐观的内心,人们才有可能重新开始全新的生活。
  幸运的是,这样的笑脸在目前的灾区处处可见。
  在青川县枣树村,尽管贴在墙上的那两幅标语“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已经褪色,然而,标语所传递的精神却没有褪色,它早已印在这里每个人的心中。
  就在贴着这幅标语的屋檐下,李玉民家的农家乐生意日渐红火,此前很少做饭的妻子目前每天已经能够从容应对10多桌客人,尽管经常忙碌,但很充实。两年前,地震刚发生后不久,当记者见到他时,夫妻俩脸上的泪痕都还清晰可见,大地震让他们10多年打工挣来的一幢价值20多万的楼房化为乌有,他们对未来完全没了信心。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不仅房子修好了,接连而来的客人也为他带来了新的希望。李玉民在去年5月建起了一个农家乐,经过不到一年的努力,居然挣了10多万,用这笔钱,他买回了一辆小汽车。下一步,他还要将自己的农家乐扩大。
  有家、有爱、有希望。这是灾区人民幸福生活的“三大法宝”。
  新家园固然值得高兴,而灾区最为宝贵的,要数干部群众自立自强、奋发有为的良好精神风貌。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干部群众开放意识、创业意识、文明意识得到增强,新建筑、新布局揭开了发展新篇章,新家庭、新事业开启了灾区新希望。
  在重建中,不仅是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城乡整体布局也得到了全面优化。在灾区的每一个乡镇,目前,至少都有一所学校、一座医院、一个供水站、一个文化中心。这一切,不只让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实现整体跨越,同时也使灾区群众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历史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