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刘俊林:灾后重建的“都江堰模式”研究
时间:2010-11-01 来源:人民网

    一、都江堰灾后重建取得了巨大成效

  “5·12特大地震”给都江堰市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地震共造成全市309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530多亿元,是全国极重灾区之一。面对异常艰巨复杂的灾后重建任务,都江堰市委、市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总体要求,全面展开灾后重建工作。经过了两年多的努力,都江堰灾后重建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截至2010年8月底,1031个灾后重建项目开工1028个,完工843个,累计完成投资340.3元,占总投资计划的85.5%。在灾后重建的推动下,都江堰市的经济得到了持续发展的动力,2009年底,市域经济全面超过了灾前水平,被四川省评为“县域经济先进县(市)”;2010年1-6月,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总收入、税收总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实现55亿元、110亿元、25亿元、11亿元、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8%、25.5%、82.7%、82.2%、20%。

  都江堰市在城乡住房、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城镇体系等重建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效。一是城乡住房重建基本完成。在农村住房重建中,坚持发展性、多样性、相容性、共享性的“四性”原则,规划了205个农村新型社区,完成了6万余户农村住房重建,2009年,都江堰市被列入四川省“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市”。在城镇住房重建中,通过政府主导建设、居民自建、货币安置等多种方式的推进,260万平方米政府主导建设的城市安居房基本竣工,143个点位的城镇居民自建房加快建设,截至2010年9月中旬,前四批12439套安居房已实现摇号分配,城镇三分之二置换安居房的受灾群众陆续搬离板房住进新居。二是基础设施重建取得重大突破。在基础设施重建中,标志性项目成灌快铁主线于2010年5月12日竣工通车,都江堰从此进入“快铁经济”时代。建成沙西线、彭青线、聚青线等一批骨干道路,IT大道都江堰段、成灌路延伸段改造等重点交通项目加快推进,“五纵五横一轨”的骨架道路体系基本形成。城市20万吨自来水厂等市政设施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蒲阳220KV和玉堂110KV变电站加快建设,全域覆盖的水、电、气、路、讯、光纤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三是公共设施实现根本性改变。在公共设施重建中,按三级甲等硬件设施修建的市医疗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市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重建即将全面竣工,51所学校重建于2009年9月1日前已全面完成,26所乡镇卫生院、155个村级卫生服务站重建全面完成。

  都江堰借助灾后重建的机会,通过与对口援建城市上海的交流合作,并加大对外招商引资,推动了以现代服务业、新型工业和现代生态农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跨越发展。一是现代农业优势不断增强。都江堰市投入6亿元集中打造的10万亩现代农业聚集区已完成投资5.6亿元,将惠及全市40%以上的农业人口,同步实现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投入6.3亿元,建成紫坪铺镇九鼎坪乡村客栈、青城山镇“美丽家园”等一批高品质的乡村酒店,熊猫驿站连锁酒店客房已达2000余个床位,一、三产业互动发展格局进一步形成。2010年1-6月,全市农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二是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壮大。以低碳经济为导向,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LED产业园、拉法基三线、四线等重大产业化项目正加快推进。2010年1-6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5%。都江堰市正在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向集约型经济迈步前进。三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通过推进青城山-都江堰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等措施,加强加快建设都江堰市的国际旅游品牌。2010年1-6月,都江堰市旅游接待人次达462万,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和25%。天津泰达“上青城”研发社区、青城山软件产业园等一批龙头项目加快建设,信息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从国内外灾后重建的主导力量来划分,可以分为政府力量主导重建、市场力量主导重建、社会力量主导重建等模式。都江堰市按照“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外界援建”的思路,多方共同参与,为夺取灾后重建的胜利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1、政府在重建中起主导作用

  都江堰市在灾后重建中是以政府的力量为主导。政府全面规划并实施了住房重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各个方面的灾后重建工作,并引领其他力量参与到灾后重建中来,是灾后重建的核心力量。

  2、充分发动群众参与重建

  都江堰市在灾后重建中放手发动群众,这主要表现在农房重建、农民增收、新型村级治理机制等方面,充分尊重了群众的意见。为了充分的发动群众,都江堰市成立了村民议事会,积极推行村级自治事务决策权与执行权相分离,以村民自治为核心,让他们最大限度的参与到灾后重建中来。农村基层治理由 “为民做主”到“群众自主”的转变,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主体作用,探索了10种农房重建模式和12种城镇住房重建模式,加快了灾后重建进程。

  3、有效用好上海对口援建

  充分利用上海对口支援的契机,把上海作为灾后重建的重要力量、交流合作的有效平台、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产品促销的广阔市场。在上海市的援助下,都江堰的灾后重建在社会治理、制度创新、基层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很多阶段性成果。上海市和都江堰市共签署了五批117个援建项目,总投资安排82.5亿元。

  多方参与的重建模式是一项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的选择,弥补了灾后重建中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凸显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灾后重建工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科学重建,科学发展观成为灾后重建“都江堰模式”的保障。

  1、注重生态和谐

  国外灾后重建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的例子为数不少,比如日本阪神地震遗留下的地质污染问题至今尚未解决,这些案例对都江堰的灾后重建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在生态环境恢复重建中,都江堰坚持以生态系统自然恢复为主,人工生态建设为辅,并将生态环境作为灾区重建规划的基础指标之一,周密的考虑到了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

  都江堰还着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使得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2、加快产业复兴

  第一,打造现代化的农业。都江堰依托特色农业资源,推进要素投入集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生产手段科技化,加快土地流转,大力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并建立农业标准体系,实现农业产品的增值。第二,发展新型工业。都江堰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加速产业的升级和聚集。在各项行业中,重点发展软件产业基地,以此带动全市工业的转型,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和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第三,推动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发展。都江堰市大力提升旅游国际化水平,力求与世界接轨,引领山地旅游、田园风光旅游互动发展;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拓展服务业的文化内涵,打造道教文化、水文化展示和体验之地。

  3、优化社会治理

  国际经验证明,许多国家灾后重建由于社会治理的失败而影响了重建的效果,都江堰市在重建中优化社会治理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引导群众通过各种途径参与重建,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另外,都江堰在重建中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并为生活贫困的农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金。这一系列的措施保证了灾后社会的稳定与团结。

   (一)政府主导重建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在重建的初始阶段,政府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但是到了重建的后期,政府主导应该更多的让位于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第一,引入市场机制,将一部分产权明晰、有投资效益的公共服务领域供给经营权有偿出让给市场主体,明确他们的合法地位。第二,在解决农民经营融资问题上,通过小额贷款、政策性担保等方式,扶持农村中小企业,有效增强市场活力。第三,做好城市品牌的宣传工作,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外地企业来都江堰投资,推动这个市场做大做强,尤其在旅游、餐饮等产业,需要进一步增强市场活力,通过市场的自发调节带动增长。

  (二)注重“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强“软件”能力的提高

  灾后重建取得了“硬件”建设的巨大成效,但是在“软件”能力上仍然有所欠缺。比如学校的重建,校园建设的非常漂亮、教育设施完善且现代化,但是在师资力量、教育质量上还有待加强;同样都江堰重建了现代化的医院,但是医疗服务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为了切实提高“软件”能力,第一,利用好上海市对口援建的契机,与其建立长效援助机制,不但在经济领域,而且在文化、公共服务、人才等“软件”领域开展更多的交流和援助,比如选派优秀的教师和医务工作者到上海进行深造学习等。第二,依托成都市优质“软件”资源,强化医疗技术人才、师资力量等的培训、引进和管理,加强与成都市的交流合作,大力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第三,制定优惠的政策、待遇,吸引全国各地的人才到都江堰工作,提升整个城市人力资本的存量和水平。

  (三)注重物质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精神家园建设

  灾后重建不但是物质上的重建,更是精神家园的重建。都江堰积极开展“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的三新活动,城乡文明程度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是灾后精神家园的重塑必然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所以必须持之以恒地深入推进。第一,通过社会舆论的宣传,引导群众知恩感恩、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用自己的双手和辛勤劳动重建家园,培育乐观、坚强的良好精神面貌;第二,持续深化“三新”活动,进一步升化主题,使之深入人心,潜移默化的引导群众改善生活风气、提高精神面貌;第三,完善对休闲广场、开放性运动场地等设施的建设,为城乡人民创造良好的条件参加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带动健康的生活氛围,有力的推进精神家园的重建。

  四、结束语

  都江堰市在灾后重建中取得了重大成效,形成了灾后重建的“都江堰模式”,这个模式与世界各地灾后重建模式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这其中有着重要的成功经验需要我们总结,对于其他地区的灾后重建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同时这个模式也有进一步值得改进的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去完善,从而推动都江堰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的灾后重建工作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