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汶川灾区援建成果巡展在京开幕 刘云山参观展览
时间:2010-11-12 来源:四川日报

     全国各省市及港澳台援建成果大型图片纪实巡展在北京开幕

  刘云山参观展览 王晨致辞

   “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一个个村庄焕发出勃勃生机……”近400块展板全方位展示兄弟省市及港澳台同胞的无私援助,逾1500幅珍贵图片向世人庄严宣告灾后恢复重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如期实现。11月11日上午,“汶川站起来──全国各省市及港澳台援建成果大型图片纪实巡展”在北京展览馆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参观展览。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四川省委常委、副省长魏宏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新华社副社长鲁炜,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蔡赴朝出席开幕式。

  该图片巡回展已于10月5日至9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引起广泛关注,上万人前往参观。北京是图片巡回展的第二站。展览通过“废墟中崛起”、“我们在一起”、“人间有大爱”和“同胞献真情”4大板块,用丰富的图片展示和回顾了两年多来的灾后重建历程、对口援建的艰辛和巨大成绩、社会各界对灾区源源不断的爱心奉献、港澳台同胞对灾区同胞血浓于水的真情支援。一张张珍贵的图片背后,是一串串令人欣喜的数据:截至目前,四川纳入国家重建规划的29700个重建项目已完工85.2%,概算投资8613亿元已完成85.6%,提前实现规划重建投资和重建项目两个85%以上的目标,曾经满目疮痍的土地已焕然一新。

  王晨在致辞中对图片巡回展的举办表示祝贺,对包括港澳媒体在内的新闻单位在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表示感谢。希望更多的新闻单位发挥自身特点,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声音,为塑造中国的良好国际形象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受省委、省政府委托,魏宏在致辞中代表四川灾区人民感谢全国人民特别是港澳台同胞的大爱和深情。他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四川灾区人民坚强坚韧、自强不息,灾后恢复重建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如期完成中央提出的“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两年多来,对口援建和港澳援建取得的丰硕成果情暖天府、意满巴蜀,在灾区人民心中树立了巍峨丰碑,各援建省市、广大援建工作者、港澳台同胞和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深情,四川人民永远铭记。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前进号角已经吹响,四川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将满怀感恩之心、报恩之情,倍加珍惜对口援建的丰硕成果,倍加珍惜加快发展的机遇,将全国人民的支援和帮助化作加快四川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抓住新机遇,推进新跨越,努力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谱写四川跨越发展新篇章。

  该图片巡回展由大公报主办,得到国务院新闻办、国家民政部、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香港特区政府和四川省、陕西省、甘肃省以及对口援建省市的大力支持。在北京的展览将持续到11月14日,免费向公众开放。

  奇迹属于中国——全国各省市及港澳台援建成果大型图片纪实巡展侧记

  11月11日,北京的天空刮起了大风。

  但这样的天气没有阻挡人们的步伐。当天,在北京展览馆开幕的“汶川站起来——全国各省市及港澳台援建成果大型图片纪实巡展”,吸引了首都各界群众的目光。

  曾经满目疮痍的地震灾区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灾区人民正大踏步走向新生活。面对1500多张珍贵的照片,参观者有的仔细观看,有的认真做起笔记。这段留言代表他们的心声:“三年重建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力量来自中国人民,奇迹属于中国,为身为中国人感到骄傲自豪!

  镜头定格的是笑容

  “太亲切了,太熟悉了。”陈翔,河南省委宣传部干部,曾在对口援建江油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在展览开幕前,他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走进展区寻找自己曾战斗过的场面。一幅老人的照片勾起了他的回忆。

  这是一张老婆婆笑脸的大幅照片。陈翔说,那天,河南援建江油厚六路修到了世代出行不便的山区群众家门口,这张照片是同事路过老人家门口时抓拍下来的。陈翔还记得老婆婆说的话:“路通了,方便了,感谢河南人。”

  展览共设置了近400个展板,按主题分为“废墟中崛起”、“我们在一起”、“人间有大爱”和“同胞献真情”4大板块,回顾了两年多来的灾后重建历程、对口援建的艰辛和巨大成绩,以及社会各界的无私大爱。这些照片,让一直关注灾区的79岁北京市民高永彬入迷。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汶川地震后彰显得淋漓尽致。没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巨大成就,没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今天的重建速度是不可想象的。”高永彬老人认为,图片展是难得的爱国主义教育教材。

  老人曾是研究员,退休后仍在生态环保领域探索不止,曾入围“2005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的他,希望自己的成果应用到地震灾区的生态恢复上。

  画面背后蕴含的是思考

  如果说这次展览,对于没有机会到灾区的观众是“填空”,那么对于北川中学毕业的“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申龙来说,则是一道“加法”。

  “被保送到北京读书后,忙于学业,很少回家乡,对于重建过程中的艰辛缺少体验。”目前就读于北京大学三年级的申龙,也抽空来到现场。他一边观看一边思考,“灾区基础设施和住房已经建设得非常美丽,而如何加快发展地方经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自己的所学能够在家乡建设中发挥作用。”

  “我来是为了解其他援建省市下一步的援建思路和模式,取长补短。”黑龙江省对口援建剑阁前线指挥部总指挥刘国会告诉记者,目前黑龙江正在与剑阁县研究长期合作机制,这次图片展,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在偌大的展厅里,在熙熙攘攘的参观者中,有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早期策划人、凤凰卫视《军情观察室》军事观察员李晓宁的身影。在爱人的陪伴下,李晓宁看完了每一幅照片。“我妈妈是成都人,我对四川有很深厚的感情。”地震后,他组织策划和参与了多次灾害防治领域的学术研讨活动。

  在辽宁援建安县展板前,李晓宁高兴地看到,工业园区厂房修建采取了斜边支撑技术,他对防震技术在灾后重建中得到普遍应用很是欣慰:“思维重建最重要。打通山路、打破封闭,才能解放思想,为科学重建和可持续发展营造内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