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泸定人不懈寻访勇士名单
时间:2011-06-24 来源:四川日报

  【现场】
  不足一昼夜时间,红军急行240里,攀附泸定桥铁锁飞越大渡河,夺下北上渡江要塞。6月18日,“重走长征路”第二线采访团抵达因泸定桥而闻名的甘孜州泸定县。沿着“长征大道”等根据长征命名的道路,泸州县城内红军勇士视死如归的夺桥雕塑,仿佛述说着当年的壮举。
  1935年5月28日清晨,红四团在行军途中接到电令,要于29日拂晓前赶到泸定桥,这比原计划提前了一天。
  “这意味着在后有追兵、前有拦阻的情况下,红军要在不到一昼夜时间内急行240里。”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解说员杨菲菲告诉记者,来此参观的游客无不感叹这个军事奇迹,美国西点军校也将其列为军事教材之一。
  采访当日,记者见到一些外省 “驴友”,不远千里骑车来此感受红军壮举。当地一些部门,也在纪念馆前举行重温红色记忆的活动。统计显示,去年,仅泸定桥景区接待中外游客就达72.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183万元。
  不巧的是,恰逢泸定桥 “五年一大修”,记者只见到大渡河奔腾依旧,两侧的桥亭被架上施工挡板,连接两岸的13根铁锁不见了踪影。
  “13根铁锁重达21吨,自5月12日以来,要对12164个铁环构件逐一检修,以确保游客通行的安全。”泸定县退休干部王永模说,预计国庆节前可对游客重新开放。
  除了游客外,以往对岸海子山村的村民也要用此渡河,整修期间他们怎么办?“新中国成立以来,泸定县内大渡河上修建了6座桥梁,早已天堑变通途,村民还有更多的出行选择。”杨菲菲说。
  作为多年追踪这段历史的泸定人,王永模有一个未了心愿: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前,矗立着两排共22根花岗岩石柱,代表了22位飞夺泸定桥的勇士,但镌刻姓名的只有5根,其他的只有红二师四团二连的编号。
  “我已经寻找了37年,现在只确定了8位勇士的身份。”王永模说,参与夺桥的勇士系当场报名产生,没有留下具体的名单史料。
  一直以来,泸定县通过走访老红军、网上征集等方式寻找勇士,最初确定的5位为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刘金山、刘梓华,后来又增加了赵长发、杨田铭、云贵川等3位。
  这些年来,王永模的足迹已遍布北京、重庆、江苏、贵州等地。今年5月23日,刘金山的家属寄来了照片和生平史料,使多年的寻找又进了一步。
  “在世的老红军越来越少,寻找工作变得更为艰难。”王永模说,希望知情人可以与泸定县联系,使这段历史更加完善,让勇士们永远为后人所铭记。
  【点击历史】
  1935年5月,中央红军部队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按照部署夺取泸定桥,为红军主力从此越过天险铺平道路。
  红二师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敌军。5月28日晚,距泸定桥还有110里,对岸忽然出现无数火把,是敌人的增援部队。红四团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跟敌人赛跑。雨越下越猛,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敌人停下宿营,红四团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泸定桥。
  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勇士们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激烈的搏斗。激战两小时,英勇夺下泸定桥。
  【记者手记】
  长征精神带动红色旅游
  6月17日、18日,记者从雅安来到甘孜,行程中的安排均与红军住地旧址相关。一处是位于宝兴县硗碛乡泽根村的一所民居内,毛泽东、朱德曾在此做出翻越夹金山的决定。另一处是摩西镇天主教堂,曾是毛泽东住地旧址。
  尽管相距很远,但因为人们对长征精神的寻访,带动了这两个地方的红色旅游和藏家旅游。
  记者体验了一段红军翻越夹金山的小道。虽是初夏时节,但山风呼啸,寒意卷入袖筒,一摸山涧的溪水,更生出透骨的凉意。
  当地村民说,无论冬季、夏季,都有人来此体验,不少游客住进了“藏家乐”。
  泽根村70多户人家,家家都有旅馆。村民普尔吉将记者邀入家中,他的家庭旅馆可同时接待20多人,每年收入10多万元。
  摩西镇位于海螺沟景区,除了倾慕景区的风景,很多人也是寻访长征线路来到这里,包括外国友人。
  武国梁老人今年79岁,其母在1935年为红军做过饭。他会说一些日常的简易英语,均是在与外国朋友的接触中自学的。
  “我很乐意讲述那段历史。”武国梁说,当年红军经过这里,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还把地主家的粮食和肉分给穷人,“尽管不是导游,我也要做好解说工作,专门解说红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