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及其意义
时间:2011-06-29 来源:四川人大网

四川省人大农委办公室  龙建英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90年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从此,在中国共产党这个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昔日积贫羸弱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从贫穷落后到繁荣昌盛,从山河破碎到祖国统一,从任人欺凌到备受尊重,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鉴古方能知今,回顾中国共产党90年来的发展史,不难发现,这90年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追求幸福自由、实现国家强盛繁荣的坚强奋斗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懈探索史。可以说,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同样,没有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就不会有新中国的经济发展,政治昌明,社会进步,人民幸福。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和本质
  2003 年 12月,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 11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经作过论述:“我们要坚持的道路,就是邓小平同志开辟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并发展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这条道路,就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各方面的体制制度和方针政策,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持这条道路,就要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坚持在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友好相处,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同各国的交流和合作,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贡献。”[1]这是对这一道路内涵的最初表述。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的认识逐步深化。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涵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
  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就是党的领导是政治前提,基本国情是现实基础,基本路线是可靠保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根本途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协调发展是科学的战略布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是目标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就是科学的发展道路,创新的发展道路,开放的发展道路,民族的发展道路,人民和发展道路,和平的发展道路。
  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历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深邃的民族文化智慧和对当代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标示着中华民族百余年来在追寻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社会和谐这一伟大梦想的道路上艰辛探索而形成的伟大政治智慧成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贯穿党的全部事业和理论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体现在理论上,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在实践上,就是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与革命道路的探索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无数仁人志士开始了寻找救亡图强道路的历程。但是,包括康有为、梁启超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孙中山先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内的各种探索,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历史证明,资产阶级革命或改良道路行不通,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翻军阀统治和国外资本主义的压迫,中国的独立富强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终确立奠定了最初的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历经曲折,创造性地解决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重大问题。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从而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取得了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就在于能不能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而不是照搬苏联模式,脱离中国具体实际,或者生搬硬套,陷入教条主义或者狭隘经验主义的窠臼。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及其基本点,提出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总路线尽管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正确道路的良好愿望,但带着浓厚的主观主义和脱离实际的色彩。在后来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过程中,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和有益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提出与探索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与胜利,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展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概括提供了思想和实践基础。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折,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到初步较为系统地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改革开放之初,《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全面系统地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概括为十条基本经验。这十条基本经验,从本质上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宝贵的理论资源。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更深层次上展开了对具有中国特点、中国规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把这一时期的基本经验高度概括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一论断,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破了题。这是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和使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概念。
  其后,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和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三大作出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起点和历史任务。以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十四大召开为标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发展,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共十五大制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纲领、政治纲领、文化纲领,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六大以概括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十条基本经验,并将其归结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基本经验已经初步勾勒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框架。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回顾了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着重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次大会系统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高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阐明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信心和勇气。
  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到新中国成立,再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逐渐确立了一条发展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现代化、推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必将指引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
  (一)历史意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自身命运的深切把握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伟大的民族之一,创造了灿烂辉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世界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到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华民族始终在不懈探索适合自己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道路。无论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都无一例外地以失败告终。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成立,中国的革命才焕然一新,中华民族才走上正确的发展之路。时至今日,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准确把握中国国情,坚持改革开放,探索出了一条促进经济发展,政治昌明,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自身命运的深切把握。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高度政治成熟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辛探索从未中断。在半个多世纪的不断实践中,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际结合起来,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重大问题,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昭示出中国共产党人在治国理政方面更加稳健成熟。正如李长春同志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3]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优越性的突出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显现是一个渐近的过程,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已经取得了巨大成效,它在经济上推动科学发展、在政治上推进人民当家作主、在社会上促进和谐。这一切无不向世界和全人类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扩大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声誉。
  (二)世界意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人类文明进步、和平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范本和路径
  文明进步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时代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是一条新路,是因为它是中国共产党在全球化背景下领导中国人民振兴民族、建设国家走出的一条新路。这是一条和平发展与科学发展的新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当代中国的发展成就,被国际舆论概括为“中国模式”、“北京共识”,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重视和认可,“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美国学者约瑟夫•奈于2008年2月表示:“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让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特殊的发展模式和道路也被一些国家视为可效仿的榜样……更重要的是将来,中国倡导的政治价值观、社会发展模式和对外政策做法,会进一步在世界公众中产生共鸣和影响力。”[4]在 1989 年 10 月一次会见外宾时,邓小平强调说:“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只有发展社会生产力,国家才能一步步富强起来,人民生活才能一步步改善。只有争取到和平的环境,才能比较顺利地发展”。[5]这条路径以和平发展为主线,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外的标志性特征和国家战略。在国际上它表现为中国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 又以自己的发展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局面
  20世纪末期以来,随着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低谷。然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受住了考验,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世界各国的发展中一枝独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并不只是个别结论细枝末节的突破,而是对社会主义理论基本框架的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大发展,从而实现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是对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超越,为处于低潮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光明的前景,挽救了苏东剧变给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造成的空前危局,使社会主义的声誉和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正如哈萨克斯坦社会党主席叶尔蒂斯耶夫所说的,中国用最壮观的经济奇迹“拯救了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威望”,挽救了要失事的社会主义大船。[6]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发展经济摆脱贫困上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意义和示范效应
  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表明,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选择,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当今世界,很多发展中国家曾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或者“无发展的增长”,也曾长期走不出经济持续低迷、社会矛盾放大的社会动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这条道路还使中国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世界银行的帕迪克•巴塔萨利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帮助 2 亿多人摆脱贫困,看作是现代中国的巨大胜利,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成就。当前,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都面临比较严重的贫困落后的局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完全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借鉴和参考的样本,为他们解贫脱困,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指出正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2]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 李长春:《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http://politics. people. com. cn/GB/101380/9236405. htm.l6
[4] 詹得雄:《国外热议“中国模式”及其启示》, http://news. xinhuanet. com /world/2008-03/27/content_7867764. htm.
[5] 邓小平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328页
[6] 肖枫:社会主义向何处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1135-11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