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抗震救灾与灾后恢复重建的基本经验和启示
时间:2011-06-28 来源:四川人大网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 周海霞

 

  “5.12”汶川特大地震对四川来讲,是灾难和痛苦,但也是挑战和升华。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他给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造成了许多难以抚平的伤害,但在经历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后,灾难带给人们的阴影正逐渐散去,灾区已变成希望的田野。而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所积累的经验更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应对特大自然灾害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一、抗震救灾的基本经验和启示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抗震救灾面临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交通中断、物资匮乏、人员伤亡数量大等等。但在党中央、四川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救援队伍和灾区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在全国人民的帮助支持下,抗震救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创造出了人间奇迹,为今后人类应对特大自然灾害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经验。
  (一)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贯彻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首先要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权。在四川召开的抗震救灾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救人是重中之重,要全力以赴抓紧时间救人,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作百倍的努力。”在抗震救灾的战役中,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一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灾情发生的第一时间,立即组织党员干部和幸存群众迅速开展救援,用最简单的工具和仪器救出了部分容易解困的群众;二是先后组织14万余名解放军、武警、消防、公安干警和民兵预备役部队人员,48680名医疗急救人员,赶赴灾区实施救援,救出了大量被困人员并在第一时间进行医疗救治;三是动员组织300余万志愿者奔赴灾区协助救援。这些救援人员冒着余震危险,凭借坚强的毅力,用血肉之躯从废墟中救出了83988名群众,为受困群众撑起了生命之伞。
  (二)统一领导,集中调度。突发自然灾害的救援具有时效性,如果贻误时机,将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更大的损失。而能不能在第一时间实施强有力的领导,集中调度,又是能否成功应对自然灾害、减少损失的关键因素。汶川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国务院立即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集中指挥调度各方救援力量,确保了抗震救灾有序有力有效推进。同时,胡锦涛总书记在5月16日至18日亲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后来又多次奔赴灾区;温家宝总理5月12日当天即赶到了都江堰灾区;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先后到灾区视察,现场指导抗震救灾。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指导救灾,一是可以现场了解第一手灾情,及时准确制定出救灾方案,实施现场调度;二是大大地鼓舞了救援人员的士气,增强了灾区群众开展自救的信心;三是可以及时监督纠正一些不正确的救援方式方法,有助于科学救援。
  (三)抓住关键,主力突破。在应对突发自然灾害中,有些具体环节对整个救援工作至关重要。汶川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这一地区山高路险,加之地震对部分地段的交通造成了损毁,运送救援设备、救援物资成了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救援指挥中心发出的第一个指令即是交通管制,派出了大量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确保了大型救援设备的顺利运入,也确保了伤残病员的及时送出。同时,积极开展道路抢险,迅速、反复修复被地震破坏的道路、桥梁。在整个抢险救灾的过程中,没有出现道路阻断的情况,确保了灾区生命线的畅通,为抗震救灾赢得了时间。
  (四)全面动员,汇聚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之一。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号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一切为了灾区,全力支援灾区,以实际行动为抗震救灾贡献力量,全国上下迅速行动了起来:相关部门迅速调集了大批抗震救灾机械设备、医疗器械药品和帐篷、饮用水、食品等生活必需品;全国人大对2008年预算支出结构做出相应调整,以抗震救灾、保障灾区人民生活为根本,一切从抗震救灾工作实际情况出发,需要多少给多少;从机关到企业、从学校到社区、从文体界到科学界,纷纷开展了为灾区捐款捐物的活动,有的退休工人拿出了毕生的积蓄,连捡拾破烂的乞丐也捐出了的自己的血汗钱;神州大地处涌动着爱心的潮流、救援的热血,共同汇聚成中华民族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强大合力,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升华。这些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所在,是其他国家、其他社会制度无法企及的高度。
  (五)公开信息,稳定人心。发生在陆地上的8.0级特大地震,在近百年的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地震发生后,灾区群众犹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有关要再次发生级别更大地震的谣言也不胫而走。为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各部委、四川省人民政府三级新闻发布体系,以及中央和四川省的主要媒体,及时邀请地震专家在媒体上对汶川地震进行类型分析,反复辟谣,宣传普及地震知识,介绍正确的避震方法。实践证明,透明而及时的信息发布,不仅杜绝了各种流言,稳定了人心,避免了恐慌,同时也提升了政府公信力,政府在群众心中树立了权威。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一个个科学缜密的决策指导下,在灾区群众自强不息的努力下,在救援人员的舍身忘死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持帮助下,抗震救灾取得了巨大胜利,创造了人间奇迹,取得的救灾经验值得全世界借鉴。同时,也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一是希望地震预报水平能有所提高。尽管地震预警仍然是世界公认的技术难题,但希望国家能在地这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二是建议相关部门对我国地震断裂带做一个详细分析,有针对性地提高地震断裂带上的房屋抗震度和群众避震自救知识普及率。三是由于近年来世界各地频发自然灾害,希望国家借鉴日本等国的做法,进一步加大自然灾害防治避险知识宣传普及力度,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中要加强。四是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全面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完善防灾减灾相关法制、体制、机制建设。
  二、 灾后恢复重建的基本经验和启示
  灾后恢复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灾后重建工作取得了重大胜利,同样创造了人间奇迹,这其中也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宝贵经验。
  (一)高度重视,着力推进。无论是科学规划,或是资金投入,还是法制保障,各级党委政府都给予了最大重视。一是谋划早。震后3天,四川省委提出“及早谋划,积极准备,适时开展灾后重建”;震后第7天,省委就开始着手谋划灾后重建规划;震后第22天,省委常委(扩大)会议决定:抓紧做好灾后重建前期工作,编制灾后重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二是规划早。“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了科学合理的规划,重建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顺利开展。2008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确保了灾后恢复重建有力、有序、有效进行;之后又组织中央相关部门与受灾省人民政府陆续编制完成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城镇体系、农村建设、城乡住房建设等10个专项规划,进一步细化了工作,明确了任务;灾区各市(州)、县(市区)也都编制了相应的重建规划。三是投入大。2008年,在全国规划的4万亿元投资中,灾后恢复重建超过1万亿元;在四川省三年规划投资的3万亿元中,灾后恢复重建投资达到1.7万亿元。四是定保障。2008年6月,国务院发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对重建原则、资金使用等7个内容作了详细规定,确保了重建工作依法有序推进。
  (二)科学重建,持续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科学重建”,“要把灾后重建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与主体功能区建设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起来,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紧密结合起来,与促进灾区生态环境尽快恢复并不断改善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灾后恢复重建,决不只是简单复制,而应该是更高水平的建设、更高起点的发展,必须强调可持续发展。一是突出重点。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灾后重建中群众最关心的还是住房。住房问题解决了,大家心就安了。”震后一年内,355万户震损住房修复加固全面完成;震后一年半,150万户农房重建全部完成;震后两年,25万户城市居民住房基本完成。二是民生优先。刘奇葆书记指出:“民生是灾后重建的根本。”灾后重建过程中,民生重建始终被摆在优先位置,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汶川地震重灾区群众就业的意见》、《关于促进汶川地震灾区扶贫帮困的意见》等多个涉及民生的文件。截至2011年初,灾区学校、医疗卫生机构重建分别完工96%、90.2%;建成了一批社会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集贸市场等民生设施;51个重灾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均超过震前水平。三是持续发展。“抓重建就是抓发展”,灾后重建始终坚持把产业恢复发展与优化经济布局、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增强灾区自身发展能力。如今,灾区产业恢复重建改变了“小、散、乱”的状态,引进了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优势企业,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产业结构实现了优化升级;发展了一批特色产业,灾区正在成为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绿色经济的聚集区、示范区。
  (三)对口支援,开创先河。社会主义制度最明显的优势之一就是可以举全国之力办大事难事,对口支援就是一大体现。2008年6月5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部署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6月18日,《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正式颁布,明确要求18个省(市)以不低于1%的财力对口支援重灾县市3年。18个对口支援省(市)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派出了阵容强大的援建队伍,给予灾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支持,至2010年5月,共确定援建项目3356个,概算援建资金770多亿元。此外,省内21个市(州),除了6个重灾市(州)和个别经济困难市(州)之外,其余市(州)都分别对口支援1个重灾乡镇,在财力、人力方面给予支持。像这样举全国之力支援一个地区建设的壮举,全世界绝无仅有,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重建方式,地震灾区才能在两年的时间内脱胎换骨,迅速崛起。如今,走在灾区的道路上,再也看不到地震留下的伤痕,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整齐的房屋、宽敞的街道和洋溢在人们脸上的灿烂笑容。实践证明,对口支援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发展方式,值得广泛推广和借鉴。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但也为中华民族创造宝贵的精神财富,民族凝聚力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得到了升华,抗击重特大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提高,而积累的宝贵经验甚至值得全世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