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加大支持力度 服务民族地区发展——雅安市少数民族待遇县政策落实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11-08-11 来源:四川人大网

  雅安市人大常委会  王  平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雅安民族地区地处内地通向自治藏区和彝区的过渡地带,是“民族走廊”、“藏彝门户”,这一地区的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雅安和全省各民族的团结和稳定,有利于推动雅安和甘孜、阿坝、凉山三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繁荣。由于地处“通道”和“走廊”的特殊地位,雅安在民族工作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方面承担了比其他散杂居市更多更重的任务。因此,少数民族待遇县政策落实情况,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探索。
  一、雅安市民族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基本市情
  雅安是一个少数民族散杂居住的市,民族地区人口50余万,辖69个乡镇、422个村,有少数民族人口散居或聚居分布的就有365个村,民族地区幅员面积占全市幅员面积的54%。其中,有3个享受少数民族待遇的县,18个民族乡,少数民族人口8万余人。全市37个少数民族中,以彝族和藏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5.4%,藏族人口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40%。同时,雅安是全省唯一与甘孜、阿坝、凉山三州都接壤的市,具有民族自治地方和散居民族地区的双重特征。国道108线、318线、省道210线、211线等贯穿我市民族地区,石棉、汉源县是国道108线、川藏南线上的交通要道,石棉与凉山州冕宁、越西、甘洛县及甘孜州泸定、康定、九龙县接壤,汉源县与凉山州越西县、甘洛县及甘孜州泸定县接壤,宝兴县与阿坝州小金县、汶川县和甘孜州丹巴县等少数民族地区接壤。
  (二)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围绕“以枢纽为纲、于极地奋起”的重大发展战略,根据变化了的市情和内外部条件,提出了“构建和谐民族走廊”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强调突出两大重点即突出“加快发展和保持稳定”的民族工作重点,特别是去年作为完成“十一五”规划,衔接“十二五”发展的关键之年,我市进一步明确了在融入成都、链接攀西、辐射康藏的工作中,提出了今后“十二五”时期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实现民族地区巩固的长治久安,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和发展目标“2015年民族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全市平均水平,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委民工委、省民委的关心支持下,全市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带领民族地区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谋发展,尽心尽力保稳定,推进民族工作开展,促进和保障民族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1、少数民族扶持政策有新举措。我市把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进一步具体化、落到实处。特别是去年,我市出台了《关于做好民族工作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意见》(雅委发〔2010〕11号),就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出了具体意见,明确了我市民族工作的具体任务。各级财政预算设立并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民族扶持专项资金,专项用于解决民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民族教育、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和解决民族事务方面特殊问题的经费补助。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市、县财政设立的民族工作专项经费随着财力增长逐步增加,提出了相应具体规定。要求民族待遇县(汉源、石棉、宝兴县)应将省不参与分享的35%地方实得部分的40%—50%作为民族工作机动金和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用于少数民族乡村发展;各民族乡境内的矿权资源转让收入地方分享部分要全部用于民族乡建设。从去年起,市级财政加大了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投入力度,原设立的民族工作机动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少数民族补助费相应增加。
  全市三个民族工作重点县都制定了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扶持政策,也在原来基础上相应增加设立了民族工作机动金和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两项资金,同时采取了以下一些扶持新举措:(1)宝兴县:扎实开展民族工作,切实打造“藏民族走廊”。大幅度增加对民族地区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对民族乡人头公用经费每年按6000元计列,高出其它乡镇20%;县财政将省不参与分享的35%地方实得部分的40%大约105万元作为民族工作机动金和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等专项经费,扶持民族乡村发展。设立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专项资金每年20万元,将硗碛藏族语言、歌舞列入硗碛中、小学选学内容,打造“硗碛原生态多声部合唱”、“硗碛上九节”、“硗碛锅庄”、“抬菩萨节”等民族文化品牌。(2)汉源县:从四个方面推动全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一是对民族地区项目进行长远规划,将民族地区的风貌打造纳入了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二是增加对民族地区的财政投入力度。5个民族乡人头公用经费每年按6000元计列,高出其它乡镇20%;县财政每年投入50万元发展资金和20万元的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基金,用于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三是实施少数民族学生考取大学的奖励政策。一类本科奖励3000元,其他本科奖励2000元,专科奖励1000元;四是加大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使用力度。(3)石棉县:建立并加强了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资金支持、政策扶持机制。一是县财政每年设立350万元的民族工作专项经费,继续加大对民族地区财政扶持和投入力度,逐步形成主导产业特色突出、村落布局科学合理、民族文化独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二是推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加大帮贫助学力度,对家庭贫困的寄宿制小学生发放每人每月100元生活费补助,对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少数民族初、高中生发放每人每月150元生活费补助;县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20万元的资金,对品学兼优的高中贫困少数民族学生减免学杂费并给予奖励,同时每年安排不低于10万元的资金,对当年考入大学的少数民族贫困生给予资助;三是加强民族文化体育卫生事业建设。“十二五”期间准备投入资金3000万元以上,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县财政每年安排50万元的民族文化建设工作经费,鼓励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产业和相关企业的发展。四是抓好民族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在招考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时,按照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划定招录比例,并确定一定名额进行定向招录,少数民族乡党政干部队伍中少数民族干部比例逐步达到30%。这些新举措的实施,对推动民族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无疑都发挥了非常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2、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有新探索。民族问题说到底是发展问题,而经济发展又是少数民族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在发展民族经济方面不断探索新途径、新办法,推进民族经济发展。今年我市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全力推进“两大工程(民族地区助农增收工程、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工程)、一个行动(民族地区新村建设行动)”的民族工作重点任务。明确了发展重点:一是“着力种养殖业发展”,培育壮大民族乡“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等特色主导产业,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二是实施民族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做大做强民族文化产业,打造彝族“火把节”、藏族“环山鸡节”等民族文化品牌;三是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新农村建设、新村建设、生态村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建设一批有影响、有效益、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新农村建设典型,以此全面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3、民族政策学习宣传有新思路。全市上下对民族政策的学习、宣传是重视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习宣传活动,同时着力于学习宣传方式的探索,力求使学习宣传在力度、深度和效果上有新进展。一是组织开展雅安少数民族民俗征文活动。为深度挖掘民族走廊的多民族文化,以不同的文学方式呈现出雅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于去年组织开展了雅安少数民族民俗征文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征集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立意高远,反映雅安少数民族民俗和风貌,特别是灾后重建、移民工作成效的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微型小说、摄影作品);二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通过举办少数民族文艺调演成就展宣传、少数民族民族题材的文学作品征文、电视台和报刊开辟民族专题栏目等形式,集中进行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三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创建工作。对我市符合“民族团结教育基地”条件的场所进行评选并命名,突出雅安作为民族过渡地区的地域特色,涵盖历史、文化、民族、地震灾区等内容,打造综合性的教育基地;四是建立少数民族干部培训机制和培训模式。我市把少数民族干部培训工作列入了全市重点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坚持每年举办一期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着力解决目前民族地区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知识老化、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等问题,以适应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发展的人才需求。
  4、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统筹发展有新的成效。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在重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非常关注民族地区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在基础设施方面,目前全市18个民族乡105个行政村,通公路99个村,占94.3%(其中通油路43个村,占41%);通电97个村,占92.4%;通电话81个村,占77%;能接收广播电视节目93个村,占88.6%;有安全饮水96个村,占91.4%(自来水受益86个村,占82%)。在教育方面,各县都重视民族中、小学硬件设施建设,石棉县在县城建成一所民族中学,解决了15乡1镇少数民族学生的初中教育问题。全市少数民族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与巩固率在98%以上,初升高比例也逐年提高;在民族文化方面,将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弘扬展示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民族文化建设已初见成效。市和区县坚持每年举办彝族年、藏历年等一系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展示庆典活动,打造民族文化精品,推进民族文化创新。在去年举办的四川省第六届少数民族艺术节上,雅安代表团选送的7个舞台文艺节目,33件美术、书法、摄影展作品和4组民族工艺品共收获了19个奖项,其中一等奖4项,创我市参加全省少数民族艺术节以来最佳成绩,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目前,以《环山鸡节歌》为代表的石棉民族歌舞走进了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汉源县近两年坚持每年举办一届片马彝族乡彝族火把节活动成为该县一张民族文化品牌,宝兴县硗碛藏族原声态多声部民歌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石棉县尔苏木雅藏族传统节日—环山鸡节、硗碛藏族乡上九节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效弘扬了本土民族文化,扩大了民族工作影响力并提升了知名度。
  二、雅安市民族地区跨越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在落实民族政策,特别是在执行政策法规,维护民族合法权益和推动民族事业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总体而言,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步推进,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增长、民生不断改善,呈现出灾后重建和移民工作有序推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但是,我们也清醒看到,全市民族工作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依然存在,亟待得到妥善解决。
  (一)区位优势同样是区位弱势
  雅安民族乡村与相邻民族自治地方“山同脉,水同源,人同俗”,自古交往联系紧密。但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财政转移支付、国家工作人员享受艰苦边远地区专项津贴等,散居民族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在享受政策上有一定差别,容易被“边缘化”,相关政策得不到落实,导致其区位优势不能转化为发展的优势,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散居民族地区的发展。与我市民族地区相毗邻民族自治地区,因能享受国家对自治地方特殊的政策资金扶持,其发展速度、发展现状、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已超过我市与之相邻民族地区。这种因享受民族政策而产生的发展差距,不仅会在区域发展竞争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也会使干部群众产生极大的心里落差,这种心里失衡,又很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影响团结稳定。
  (二)民族地区发展的基础依然比较薄弱
  由于民族乡村地处山区,居住分散,公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条件较差,拥有大量可供开发土地的山区乡镇受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条件制约,乡镇工业得不到发展,有效补充发展县域经济的能力不足,城乡发展极不平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仍然是制约民族乡村发展,关系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重要因素。
  1、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仍显滞后。这些年来,从省到市、县各级政府对民族地区的资金和项目支持面逐步加大,为民族乡、村建学校、修公路、通水电、上项目的力度也在加强,为民族乡、村的发展带来显著的经济社会利益。但迄今为止,民族地区的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仍未见大效,能普遍带动民族群众千家万户脱贫致富的产业产品在多数乡村仍未形成,少数民族群众的收入虽每年都有一定的增长,但与当地的农民人均收入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而且呈进一步拉大的趋势。18个民族乡中就有12个民族乡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而民族乡之间差距则高达1600元左右。全市186个省定贫困村中,石棉、汉源、荥经、宝兴4县有108个村纳入了扶贫规划,未能纳入扶贫规划的78个村还有很大部份少数民族群众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其中18个民族乡中仅有33个村纳入贫困村,现仍有贫困人口18832人,占民族乡总人口的25%,贫困问题在民族乡村中表现得尤其突出。政策支持不足对雅安民族地区发展的制约作用仍然非常明显,民族地区面临着解决贫困问题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双重任务,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生活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压力,这已经成了我市民族工作首要的现实挑战。
  2、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少数民族乡村地处边远,交通、信息闭塞,自然条件恶劣,少数民族群众劳动技能差,由于投入力度和扶持力度有限,少数民族地方产业结构调整难见成效,少数民族群众增收致富难。从产业结构看,农业收入是民族乡农村经济总收入的主要来源,占总收入的90%,二、三产业仅占10%。由于交通不便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民族乡农业生产费用占总收入的45%,高出全县平均水平约3个百分点,且多以粗放生产为主,未形成规模、形成特色优势。特别是近年来民族地区由于大中型水电站相继开发,移民安居的少数民族群众大多都失去了土地,失地少数民族群众致富渠道单一,大部分群众文化程度偏低,再就业能力弱,现阶段主要依靠房屋拆迁赔偿和征地补偿费用,今后面临生存发展问题等都需要有长远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加以引导和扶持,这种状况在石棉、汉源县民族乡村表现突出。
  3、少数民族社会事业发展缓慢。(1)基础教育水平较为落后。近3年来,民族乡校点建设投入资金逐步增长,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但从总体上看,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整体水平仍然较低。一是少数民族学生就学艰难。民族地区学生就学半径普遍在5公里以上,最远的超过20公里。享受国家寄宿学生生活费补贴后,还需自筹500元以上,加上其它开支,一个学生家庭每年将增加千元以上负担。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受经济条件、地理条件、家庭条件的制约导致孩子无法顺利完成学业。至于少数民族学生升入高等院校,与汉族学生升学率相比,差距更大,而且升入高校的多为大专和高职。一些少数民族学生虽能被高校录取,但又苦于家境贫寒而不能上学;二是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稀缺,学龄前儿童接受学前教育困难,少数民族母语丢失严重;三是少数民族群众受教育程度较低。受文化程度影响,少数民族群众务工困难、收入水平较低。全市18个民族乡劳动力总数43522人,劳务输出人数12471人,不到三分之一,仅占28%。以汉源县为例,据统计,全县民族乡适龄儿童辍学严重,小学辍学率5%,女童辍学率达10%;初中辍学率25%,个别乡初中女生辍学率高达50%。(2)民族地区医疗事业发展仍相对滞后。18个民族乡105个村中,建卫生室的仅有26个村。据汉源县不完全统计,汉源县民族乡卫生院虽然配备了抢救床、接生包、高压灭菌锅、制氧机等医疗设备,但医疗卫生条件总体上仍然较差。医务人员严重缺编且医疗水平较低。5个民族乡卫生院仅有15名初级职称医务人员,诊疗手段仍停留在七八十年代的“老三件”,只能开展一般常见病的诊疗。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5个民族乡均开展了一类疫苗接种,但地方病防治工作,未列入全省监测范围。5个少数民族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仅81%,低于全县10个百分点。(3)民族特色文化的保护亟待加强。把民族文化中传统优秀的东西保存下来,这既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尊重民族感情的需要、促进民族团结的需要。特别是作为散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较少,容易被忽视,如果不加以重视和引导,会缺乏对民族特色文化和民俗的保护。比如民居建设缺乏民族特色、缺乏民族特色符号的情况在有的县就比较突出。
  (三)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薄弱
  纵观我市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状况,总体上是呈萎缩趋势,表现为民族干部后备队伍出现断层现象。随着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和推进,在招考、录聘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时,由于民族地区教育相对滞后,少数民族人口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综合竞争能力相对较弱,在同等条件的竞争机制下很难脱颖而出,造成少数民族干部来源危机。公务员制度实施以来,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报考入围和被录用的人数寥寥。如石棉县:全县少数民族干部与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例已不相称,断档严重。全县154名少数民族公务员中30—45岁以上有136人,而30岁以下公务员仅有18人,少数民族干部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状况正日见突出。
  (四)民族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不强
  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少数民族乡村地处边远,交通、信息闭塞、自然条件恶劣,发展起点低,自我发展能力弱。民族地区农耕文明发达,老百姓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加上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程度偏低,再就业能力弱,劳动技能差,对发展的愿望迫切,但认识不深刻、缺乏锐意进取的精神、勇气和信心。由于投入力度和扶持力度有限,民族地区自身“造血”功能不强,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欠缺,其生存发展问题等都需要有长远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加以引导和扶持。
  三、雅安市民族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中央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的召开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民族地区跨越发展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后,西部地区面临新一轮发展机遇,特别是对支持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在“十二五”期间要着力推进民族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把握“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团结是硬任务,是第一职责”的要求,形成促进和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
  (一)进一步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新路子
  民族地区发展和全市及各县整体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要推进民族地区“十二五”发展必须把握好四个方面:一是把握新的机遇;二是确立新的思路;三是研究新的措施;四是取得新的成效。要以规划的实施为着力点和落脚点,对民族地区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找准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方法,为推进民族地区发展带来坚强的项目支撑,群策群力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我市三个民族待遇县石棉、汉源、宝兴县,其发展现状、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发展优势因其区位、资源和地理特点的不同,坚持一切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在发展思路、发展目标确立,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上也就需要各有侧重和特点。
  (二)进一步抓好民族地区的基础建设
  继续把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群众“五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饮水难、住房难)问题的解决作为民族工作重点来抓,列入要办的实事来完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大项目和资金的投入,继续抓好直接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少数民族住房解困项目。散居地区少数民族群众在生产、生活等方面面临的困难和压力,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和照顾。希望省上在实施“十二五”规划及相关配套计划时,在基础设施建设、住房解困、教育、卫生等扶贫项目实施中,各有关部门加大现有民族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能将我市更多少数民族乡村纳入相关计划加大帮扶力度。
  (三)进一步加大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力度
  继续实施综合性的扶贫政策措施,解决连片民族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对边远贫穷的少数民族地区,应在扶贫和发展上进行整村推进或考虑异地搬迁。以项目开发为载体,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做到“纵向扶到户、横向扶到边”。一是要对高山偏僻地带居住条件恶劣、基础生产要素严重缺乏的少数民族人口,有计划地实施异地扶贫移民搬迁,并要重视异地搬迁后续的扶持问题,集中解决基础设施问题,培育特色经济,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二是应把增加少数民族群众的收入放在突出位置,抓好民族地区增粮增收工程和农牧业产业化推动工程,充分发挥民族地区自身的发展优势,优化农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促进民族地区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要优先安排民族乡既有资源优势又有市场效益的生态经济项目,重点扶持发展畜牧、蔬菜、药材、干果四大主导产业及基地建设。加强绿色食品开发,积极发展科技含量高,适销对路的特色水果、蔬菜等绿色产品。结合民族风情资源优势,开发民族地区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和山水景观资源,形成新的特色支柱产业,使民族地区特色产品数量增加,质量效益不断提高,促进少数民族群众收入较快增长;三是进一步解决好少数民族特困群体生产生活问题。实施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救助政策,帮助其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养殖业。要按照“应保尽保”的要求,把特困少数民族群众纳入农村低保,主动为少数民族困难户排忧解难。
  (四)进一步抓好民族教育、文化事业的长足发展
  民族教育发展方面,重点一是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软硬件设施的投入,二是要建立少数民族教育专项补助资金,三是建立起少数民族贫困户学生助学机制,让少数民族学生能够接受更高的教育。(1)在加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方面,一要切实抓好少数民族学生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巩固率,确保少数民族学生100%接受义务教育。二要努力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初升高的比例,要通过降低考分要求或确定相应名额等特殊政策提高初升高比例,切实改变目前少数民族学生初升高、高中升大学比例偏低的状况。三要继续实行少数民族学生义务教育阶段杂费减免和高中困难生学费补助政策。四要通过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等有效措施,为从根本上改变少数民族的落后面貌打下坚实基础。(2)民族文化建设方面,则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要进一步抓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丰富民族传统文化内容,围绕枢纽建设和建设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打好民族文化牌,主动融入成都经济圈,不断探索民族生态文化旅游之路。
  (五)进一步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
  一是继续加大对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认真开展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扎实抓好示范基地的创建,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二是强化责任意识,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维稳工作作为一项刚性的硬任务,要把民族地区稳定作为稳定工作重中之重的重点,落实责任、着力抓好。坚定不移地高举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的旗帜,加强排查调处,妥善处置和化解涉稳各个具体问题,全力做好民族地区与宗教领域的团结和稳定工作,确保不出现非正常上访和大规模群体性事件,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发展氛围。三是进一步抓好城市民族工作的协调服务。加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教育,切实维护外来务工经商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
  (六)进一步加大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力度
  加大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力度,应当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这是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保障。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上,从三方面加大协调力度:一是加大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培养的协调力度,扩大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基数,拓宽少数民族干部选拔任用空间,进一步加大少数民族中青年后备干部培训培养力度;二是要注重研究解决公务员录用中少数民族考生的“录用难”问题。在选拔任用上,要加大制定必要的扶持政策的协调力度,在选配少数民族干部时提出明确要求,设置专门的任职条件予以录用和选任等,确保少数民族在其中占一定的比例。比如在每年公务员招考中,确定一定名额,专门用于录用少数民族公民;三是在充分利用中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资源,扩大少数民族招生数量上加大协调力度,每年安排本科名额专用于少数民族考生,或设立少数民族班,每年招收少数民族考生。若此,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才可能进入良性循环,各项政策法规中有关民族干部培养的要求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七)进一步健全民族工作机构
  目前,市县民宗局是我市民族工作的职能主管部门,担负着全市民族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不足等困难,且有的区县民宗局仍挂靠县政府办公室,设在政府办内,办公条件得不到保证,工作难以开展。加上少数民族大多散居在边远山区和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民族乡乡镇一级工作人员少,且少数民族干部偏少,给少数民族工作的开展和日常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建议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必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的民族工作机构。散居各市县政府应尽快理顺民族工作部门的工作体制,加强市县民族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按照相关政策规定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落实好经费,解决好人员、编制、经费,强化工作手段,进一步把民族工作推向纵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