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丹棱县新农村建设调研的思考
时间:2011-08-11 来源:四川人大网

  省人大常委委员、省人大农委副主任委员  文心田

 

  我省丹棱县是眉山市的一个丘陵小县,面积449平方公里,总人口16.3万,其中农业人口13.3万,2009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GDP)22.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8:46:26。这样一个典型的农业小县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很值得关注。去年来已不止一次所闻丹棱县新农村建设有特色,2010年我同其他几位专家到丹棱县调研。此次调研,轻车简从,形式简单,县委农办的同志给了我们一些有关丹棱县新农村建设的文件和资料,主要就是下乡,沿两条环线察看沿线的农居、村社、产业、向农户了解实际问题,沿线的生态风光自然也在所见之中。与一些村社、乡镇干部和村民开了座谈会,进一步听他们谈新农村建设的情况。此次调研,感到真切实在,有不少收获,这里结合自己的观点,联系三个问题谈一些对丹棱新农村建设的看法。
  一、新农村应该是什么面貌?
  观点:既然是新农村建设,首先应该看到“新”的面貌。农房要有新面貌,道路环境要有新面貌,生活生产要有新面貌,这些“新”是看得见的;农村的人也应该有新面貌,不一定都穿的新衣服,但应感受得到农村人新的精神状态。
  调研:沿两条环线考察共计有40余公里。道路硬化平整通畅,路边见有道路指示牌,有的地方还有该片区域的介绍和图示。所见农房基本上都显现新气,不少是两三层别墅式楼房,设计适合农村的需要,已基本见不到以前破旧的土坯房或草房。许多农房里有电视,外面有摩托车、农用车或小货车,一些屋顶上见有太阳能热水器。还见有成片新房村落,有的是村委会所在地。村落中有村民休闲和锻炼身体的小广场,有小百货商店、医疗站、羽毛球、篮球场,明显改变了农村原常见的脏、乱、差环境,感觉有点像城里的一些居民小区,但这里视野更开阔,空气更清新。看到的一些农民,不管男女老少,都显现出一种开朗豁达,感觉不到他们有多少精神压力。农户之间互相走动,串门串户,随意自在。一些小孩在村社广场玩耍,墙面上常见祝发财、祝平安、祝健康的文字。农村书屋中见到不少科普和农村实用书籍,包括我本人主编或参加编写的科普读物也在其中。陪同我们调研的县里同志还向我们介绍了这些情况:
  1、近年,县里持续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在全县农村实施“三池六改”(即建垃圾池、污水处理池和沼气池;改厨、改水、改厕、改圈、改庭院、改入户道路)建设。对施工技术要求较高的“三池”,实行“四统一”(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施工、统一管理)。2009年完成“三池六改”建设的农户已达1.7万户,生态家园建成率已达65%,全县57%的村建成生态文明村庄。
  2、注重新型农民的培育。以循环农业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技术为重点,对农民进行菜单式,针对性培训,提升农民的科学素质和技术水平。
  3、大力宣传环境文化和生态文化,帮助农民观念更新,增强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卫生意识,以推进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逐步养成文明卫生的习惯。维护环境,保护生态逐渐成为农村群众自身的需要和自觉的行动。许多村经村民讨论制定的“村民生态文明公约”张贴上墙,开展农村“五好家庭”评选。有的村还自发开展农民运动会和村民演唱会,男女老少齐上阵,既锻炼了身体,又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大大改变了乡下人的精神面貌。
  按:新农村不但需要房居环境的新面貌,也需要文化文明的新面貌。前者体现于物,后者体现于人。在丹棱农村看到的景象已初步能感受到二者的存在。
  二、新农村建设的支撑是什么?
  观点:凡属建设,都需要资金,新农村建设也一样。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从何而来?如全靠政府出资建设,不可取不可能也不可持续。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只能靠产业发展而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了,增加了社会财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也增加了政府可用于新农村建设的公共财政投入。
  调研:沿途考察中,我们看到大片的鲜橙挂满枝头,农民告诉我们,这是“留树保鲜”。此种保鲜技术既有科学性也有经济性,是一种高明科学的保鲜技术,可错季出售,卖出好价钱。陪同的同志告诉我们,丹棱这几年一是抓“一县四品”为特色的效益农业发展,把这作为推动农村经济上新台阶的着力点,构建起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一县四品”已分别形成一定规模的基地,即水果产业基地、蚕桑产业基地、茶叶产业基地和竹木工业原料林基地,相应形成了四大产业带,面积约30万亩,实现了人均1亩果,3分桑、3分茶、7分林。“一县四品”产业经营收入占农民总收入已超过60%。二是抓示范引领,县里统一规划,建设农业产业园区,包括建设丹棱镇,双桥镇为重点的生态循环农业园区。推广“猪—沼—果”生态循环模式,实现以沼气、太阳能、电能为主的清洁能源,创建有机食品品牌;建设以丹棱镇为重点的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园区;建设仁美生态蚕桑观光园区;建设老峨山有机茶叶园区。三是抓开发特色项目,已初步形成乡村旅游环线。包括打造梅湾—兴隆生态农业旅游环线(21公里)。“赏桃花,采鲜果,听唢呐,品美食”;打造青龙—群力万亩葡萄观光旅游环线;打造仁美生态蚕桑产业观光环线。由于产业发展,2009年全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2008年增长了19.3%。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增加了501元,超目标任务201元,达到5299元(全省平均4462元),比2008年增加10.5%。
  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涉及多方面建设的系统工程,如没有持续的投入是不可能实现长期目标的。要保证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投入,只能依靠产业发展,以增加政府公共投入,同时也增加农民收入。这两种收入都必须持续增长,否则,新农村建设持续不了,农民因无力支付较高居住成本使住新房也持续不了。
  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和投入机制是什么?
  观点:新农村建设的动力从根本上说,不是来源于政府。毫无疑问,应该来源于居住于新农村中的人,即农民。最好的机制是农民愿意拿出自己的钱(哪怕不多)建自己的家园。政府的资金主要用于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公共社会事业建设以及给予农民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补贴。
  调研:我们带着这个问题,问了沿途见到的不少农民和开座谈会的干部、村民,他们都说,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没得话说应该是农民。农民不想建,你政府也无法,当官的说了也不算。关键是农民要实实在在看到新农村建设的好处。政府先搞试点示范,农民看到了好处,农民那本帐又算得过来,自然农民就愿意干了。用他们的话说:县里跟我们考虑的“三池六改”,有项目资金支持,采取奖补激励,县上把道路跟我们修好,实现“三通一平”,集中居住区还有学校、医院,县里又统一为我们规划设计住房,设计的几种样式和套型的房子让我们自己选合适的,要我们自己出一部分钱,我们出得起。修好的房子住起是比以前安逸得多,这种新农村我们当然愿意建。县里的同志告诉我们:丹棱新农村建设就是这样,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关键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体意识,使改善自己居住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成为农民自身现实的积极需求。当然因地制宜,不搞强迫,适当集中也很重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农户自身为主体,项目投入为引导,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方投入机制。2009年,全县通过财政投入,项目投入,财政贴息贷款整合各类资金1.4亿元,通过引导农民看示范,帮农民算效益,带农民修自己的安乐窝,由此带动农户投入建设资金8.8亿元,有效破解了建设资金难题。
  按:新农村建设必须要让农民清楚实在地看到新农村建设的好处,农民有了积极性,因势利导,农民愿意拿出自己的钱,建自己的家园,推动新农村建设就是顺势而为的事了。当然从政府角度也必须统筹规划,兼顾眼前和长远。有一点要指出新农村建设不能完全按农户居住现状就地改造,这不利于基础设施建设,不利于长远发展,不利于产生综合生态经济效益。有的区域应该通过土地整理,相对集中农户统一规划建村庄。这种统筹调整要科学布局,突出特色,优化设计,保护环境,体现新农村风貌。省委2010年1号文件中要求“新建和重建农房要严格按规划设计建设,现有农房的风貌整治按设计要求实施。”丹棱县委[2010]5号文件中已提到在开展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建设中,实施村民集中居住示范点建设,开展以宅基地换住房的试点工作。
  综上,通过考察,感到丹棱县的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既体现了因地制宜,也体现了产业特色。2009年我省各地启动建设100多个示范片,以点带片,以片带面,初步形成了6种不同类型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即城郊结合型、特色产业型、生态小康型、企业带动型、乡村旅游性、灾后重建型。丹棱的新农村建设不是上述哪一种单一的模式,而是上述两三种模式的结合。更重要的是,丹棱的模式不是完全靠政府的资金堆出来的,而是靠正确的思路和机制推动的,最根本的是调动了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体意识。就这一点而言,丹棱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就具有了在广大欠发达地区推广的意义,而欠发达地区是完全可以学得到见成效的。
  最后还想提到的是,因调研时间有限,有的了解的还不甚透彻,有的还需加大力度推进:
  1、相当一部分农户的“特色”农产品未与较大龙头企业连接,面对市场还是单家独户经营,产品数量少、走不远、无品牌、影响小、抗风险能力弱,需尽快把他们组织起来,与较大龙头企业或通过专业合作社组织与市场连接,这样才能迈上现代农业经营之路。新农村建设必须与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紧密结合才有生命力。
  2、这次调研中农民集中区建设看到的不多,这方面成功的经验介绍得也不多,看来这还需深入探索。
  3、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最终要靠现有土地上的大量农民转移出来才能实现。农民逐步大量转移,是经济社会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体现。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民的转移是必然会出现的社会现象。农民的合理有序转移,这是一个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有较大难度,但必须攻坚克难,持续推进,做好了意义巨大。相信我省在未来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践中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