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首页
综合要闻
领导活动
会议报道
立法工作
监督工作
代表工作
基层人大
观点理论
建言献策
对外交流
机关工作
人民代表大会
常委会会议
主任会议
四川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专题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实现伟大中国梦 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
践行节能低碳 建设美丽家园
芦山地震专题
四川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专题
学习贯彻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
省人大代表
常委会领导
常委会委员
组织机构图
法律法规
法制讲座
大案纪实
反腐追踪
律师事务所
律师信箱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史哲艺欣赏
>
历史与见证
>
孙中山逝世后谁敬献的挽联堪称第一
时间:
2014-05-04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于北京。次日,有关方面决定将中央公园辟为停灵之所。5月14日,段祺瑞执政府召开非常国会会议,通过了为孙中山举行国葬议案。在孙中山停灵祭吊期间,他一生中的政敌、背叛者与分道扬镳的人,在赠送的挽联中,或明或暗透露出他们与孙中山之间的恩怨情仇。
章太炎的挽联
孙中山逝世后停灵祭吊期间,约有数十万人前往中央公园公祭,表达哀思怀念之情。据治丧处统计,仅于月底前,就收到花圈7000多个,挽联59000余副,横幅500余条。这些挽联,不仅见证了民国初期政坛恩怨,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处世哲理的精彩表现。
章太炎本是老同盟会员,后因政见不同,与孙中山渐行渐远。但在孙中山逝世后的次日,章就来孙宅,担任追悼会筹备处干事,并当即撰写了一副挽联:孙郎使天下三分,当魏德初萌,江表岂能忘袭许;南国是吾家旧物,怨灵修浩荡,武关无故入盟秦。
挽联借用三国与屈原故事,借古讽今,对孙中山应段祺瑞等之邀北上,表示出不同的意见;对孙中山建立军政府兴兵北伐,亦有严厉批评的意味。或因如此,此联未被允许在孙的追悼大会上悬挂。随后,有用心险恶者,利用孙、章之间政治上的过节,伪托章氏之名,在社会上传扬章氏的所谓另一副挽联:举国尽苏俄,赤化不如陈独秀;满朝皆义子,碧云应继魏忠贤。这副挽联破绽甚多,章太炎后来也登报声明予以否认。
陈炯明借挽联开脱
因反叛孙中山已经失败下野,隐居香港的陈炯明,得知噩耗后,也发来一副挽联:唯英雄能活人杀人,功首罪魁,自有千秋青史在;与故交曾一战再战,私情公义,全凭一寸赤心知。
联中隐含了陈氏的一些心迹:上联说孙中山不能“杀”他,历史会对他有正确评价。下联与孙“一战再战”,结果落得如此,同样是怨语。不管如何,其文字爽利,态度磊落,显示出一代枭雄本色。但此联一出,立刻引起了国民党人的不满。邵力子认为陈的这副挽联是诋毁孙中山,美化个人;把他对孙中山的背叛,轻描淡写为彼此内心才知晓的“故交”“私情”。于是,把下联中的“一战再战”改为“一叛再叛”,“赤心”改为“黑心”,亦是当时的一段趣话。
其实陈炯明与孙中山的冲突,并非个人恩怨,乃是政治立场的不同。后陈炯明于1933年凄凉病逝于香港,此时,连打败他的对手蒋介石也颇表同情,送去抚慰金3000元。
段祺瑞的自诩
孙中山当年北上共商国是,是应段祺瑞之邀。逝于北京后,身为“东道”,与孙争斗几乎一生的段祺瑞自然也要送上挽联:共和告成,溯厥本源,首功自来推人世;革命而往,无间终始,大年不假问苍天。
此联虽赞孙中山对革命事业的坚毅、首创共和的丰功,并惋惜他的英年早逝,但联中藏有玄机:段祺瑞一贯自诩对民国有“再造共和”之功。创立共和,“首功”是孙中山的,我段祺瑞讨平张勋复辟之举,也有“再造”之绩。如此一来,段氏借祭悼孙中山,把自己也表扬了一回。
徐树铮是段祺瑞幕下的中坚人物,号称“段系的灵魂”。但他服膺三民主义,在北洋集团中,对孙中山算是个颇为礼敬与友善的人物。当时正在欧洲考察的徐树铮发回挽联一副:百年之政,孰若民先,曷居乎一言而兴,一言而丧;十稔以还,使无公在,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此联上句典出《论语·子路》,下句典出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徐树铮数十字,便概括了孙中山一生的主要事功。据黄埔军人出身的报人周游所记:“中山先生之丧,全民哀悼,举国偃旗,挽词之多,莫可纪极,而当时竟共推徐氏此联为第一。余曾分别询诸先生:何以国民党内文人学者盛极一时,而竟无一联能道出孙先生心事,以堪与徐氏抗衡者?所得答复,虽各不相同,但一致认定:徐之才气,横揽一世,远不可及。”
上一篇:
铭记历史 防止罪恶再度上演
下一篇:
毛泽东如何思考经典“游击战”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