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煤电之争”路在何方

时间:2009-08-03 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 作者:杨 阳 温淑萍
  

  进入2009年第二季度,距离去年12月福州2009年度煤炭产运需衔接会(俗称“煤炭订货会”)已经3个多月了。但五大发电(华能、大唐、华电、国电、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的电煤合同仍然是一吨未签。“市场煤”与“计划电”再次遭遇“水火难容”的局面。

    五大电力集团把价格“咬”得非常死,而煤企的傲气也不得不随着时局的变化开始减弱。

    近日,大同煤矿集团(以下简称同煤集团)董事长吴永平正带领集团的几个副总飞往华北、山东、广东等地拜访客户,如此大规模的集中出差在同煤集团极为少见。

    “他们都去各大发电企业拜访了,此次拜访是为了尽早谈成电煤供应一事。”同煤集团供销部的张成(化名)经理透露了这些高层集中出差的目的。

    当最近发电企业频频海外购煤之时,国内一些著名的电煤生产企业有些坐不住了,对于发电企业的“叫板”,他们决定放低姿态,主动出手。

电企突击存媒

    2008年底,一年一度的全国煤炭产运需衔接合同汇总会在福州召开。在历时7天的会议上,由于煤电价格谈不拢,除地方电厂与煤矿签订合同外,华能、大唐、国电、华电、中电投等五大发电集团一单未签,有的甚至提前走人。

    根据最新情况:截至目前,国内各电力企业存煤仍然“正常”,部分主力电厂存煤甚至达到20天左右的“富裕”水平。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秘书长王永干说:“造成这一情况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去年为应对与防范电力紧张,电厂突击存煤;二是随着社会用电量持续下滑,耗煤量明显减少。”综观各方面情况,煤电矛盾在短期内爆发的可能性不大。然而,着眼于长远,煤电双方对形势的判断却不尽一致。

    “煤炭的价格可以随意提高,电力提价却由政府说了算,每次提高一两分钱都得费九牛二虎之力。如果政府不提价,电力企业只能眼睁睁看着成本逐渐上升自己亏损,一点应对办法没有。”北京大唐电力的一位人士说,煤和电的市场价格不挂钩,定价权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导致的结果便是电力企业利润下降,甚至亏损。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董事长陆启州在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时表示,2008年中国电力旗下的一些子公司的股票已经被戴上了ST的帽子,如果2009年煤炭价格再一个劲地逆势上涨,而电价提不上去,那结果就是电力企业全部亏损,用不了两年全部变成ST,“所以电价定价体制得改革了。”

    王永干也曾表示,作为下游终端产品的电价属于国家管制范围,而作为原材料的煤炭,价格却是市场化的。这就是所谓的“市场煤”和“计划电”,两种不同的价格体制必然形成冲突,目前看来解决的最好办法是尝试让电力市场化。

计划与市场之争

    “煤电之争”,争执的焦点是重点合同电煤价格。电力方面认为,2008年煤价涨得太离谱。王永干说,以热值5500大卡每吨的标准煤计算,去年电煤市场价格从年初的480元左右,猛涨到800多元,最高达到1100元。

    中国煤炭运销协会政研部主任梁敦仕说,实质上,电力行业所谈的价格是市场电煤采购价格。长期以来,大型煤炭企业重点合同电煤价格一直低于市场价格,部分重点合同电煤价格与成本倒挂。去年煤炭市场价格实际已达每吨1000元左右,但重点电煤仍按年初价每吨450元至460元供应。

    双方的言之凿凿,都回避不了一个背景:2008年,中国发电行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大亏损中。其中,五大发电集团亏损高达322.49亿元,与2007年盈利318.67亿元相比,利润减少641亿元,同比下降220%。

    电力企业将亏损主要归因于煤价上涨,因为煤炭成本占火电成本70%以上,而从年初的400多元一路连续飙升到1000多元,煤价的上涨已处于一种“非理性”状态。

    但是,煤炭方面却持不同的观点。“电力企业亏损,更主要的原因是电企自身财务费用过高。”梁敦仕说,根据中国电监会调研报告,去年前5个月,电企费用增长最快的并非燃料成本,而是财务费用,同比增长了44%,高于燃料成本42%的增速。去年一季度,电企发电每度还盈利2.2分钱,而每度电的财务成本却达到了3.6分钱。假如财务费用不这么高,电企应该是盈利的。]

100元差价纠结

    日前,除了五大发电集团拟购澳大利亚总量为100万吨的5800大卡电煤外,包括粤电集团在内的数家广东企业,已经与越南煤炭总公司(VINACOL)达成了700多万吨的年度煤炭合同,其中粤电集团的协议量约为300多万吨。据测算,发电企业的海外购煤算下来比国内电煤每吨便宜50元左右。

    在同煤供销部张成看来,发电企业海外购煤是一种“要挟”国内煤炭企业的行为。对于这种“要挟”他多少感觉有些无奈。

    据悉,在2月11日结束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各执一词,一个要涨50元,一个则坚持降50元,国家能源局难以裁决。

    张成告诉记者,同煤集团每年煤炭总销量是3900万吨,如果电煤总销量是1000万吨的话,每吨涨50元,每年就会增加5亿元的收益,集团方面当然不会放弃涨价要求。

    “发电企业这种行为是短期的,中国的电煤产量在世界上权重最大,如果发电企业只依靠进口,势必会造成国际煤炭价格的大幅度攀升,这也会带动国内煤炭价格进一步走高。”张成对记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不过对于电力企业来说,这一海外买煤显然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张成说,去拜访的一些老总从前方传来消息是,同煤可能会妥协,会降20元左右,但不会降50元。与同煤员工一样焦急等待谈判结果的,还有在大同开煤矿的煤老板刘二虎,“龙头老大”的谈判结果与他自己的利益也密切相关。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分析认为,首先,如果按照五大电力集团的定价标准供煤,煤炭企业将出现大额亏损。他称,煤炭价格高只是表面现象,利润并不高。煤炭属于高危行业,生产风险很大。随着政府和社会对安全生产的高度重视,煤矿企业加大了对安全技术改造的投入,生产成本增加很大,价格高是必然的。“而且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的有关资料表明,目前国有煤炭企业的安全欠债还很严重。如果扣除这些成本,煤炭企业的利润更远远低于电力企业。”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