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打工22年的易承芳是珠三角第一代农民工,明年55周岁,将要退休。然而,她却不能顺利拿到养老金安享晚年。原因是,根据现行规定,养老保险累计缴费达15年,才能在退休后领到养老金,而易承芳到明年退休也只缴纳了11年。要么退保,要么转保回原籍,但她都很吃亏,因为她只能领回或转移个人缴存的部分,单位缴存的部分只能留在当地,转回原籍还需要重新购买养老保险,约需5万元。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在县级统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是以城镇职工为重点。农民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大都是从1998年开始。如今,一些农民工尚未达到累计缴存年限便已到了退休年龄。易承芳的遭遇在未来几年会在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身上出现。
近年全国“两会”,不少代表委员指出现行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如农民工流动性强,往往不可能在一个地方连续缴存15年;地方统筹模式阻碍了养老保险的异地转接,“退保潮”时有发生;转保或退保都只针对个人账户,养老保险几乎成了一笔零存整取的银行存款……正因此,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异地转接,即“钱随人走”成为众望所归的改革路径。
养老保险全国“漫游”,实现“钱随人走”缘何步履维艰?
有专家指出,全国统筹最难在于地方利益。从现行的养老保险转移办法来看,转保只能转移个人账户部分,接收个人账户,转入地实际上是吃亏的,因为要额外负担一部分退休金,而退保地则占了便宜,因为企业缴纳的部分将归当地社保基金。也就是说,这一转一接将直接影响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和收入,于是很多地方都不愿意接受外地转入,但对退保却大开绿灯。
其次,是衔接技术的问题。目前,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缴费和领取是同当地企业的工资、收入水平相关联的,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工资水平相差较大,缴存的数额和发放的养老金也不尽相同。而且,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民向城镇居民的转化也将面临社会保障待遇的转变、衔接问题。要推行全国自由转接,如何弥补这种数额上的落差必须有具体的计算方法。
再有,改革还将牵涉相关工作人员的增加与培训、信息系统的更换和维护等,这些成本由谁买单?这些因素恐怕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养老保险在更大范围内统筹的进程。
可喜的是,去年底,《社会保险法(草案)》明确规定,个人跨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养老金由各缴费地分段计算、退休地统一支付。今年初,人保部已就《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和《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了意见,对养老保险转移和权益累计、接续有了相对具体的规定,并称将于今年第四季度出台。若养老保险能实现随本人轻松转移,将有效破解僵持多年的社保难题,切实保障参保人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