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政府“晒账本”是孤本还是范本?

时间:2010-04-02 来源: 人民权力报
  

  一个乡政府花1.5元买了一本信纸,成为热门话题。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白庙乡因为在网络上公示了乡政府今年前两个月的公务开支明细,包括接待宴请、公务车费等费用,引起网友和媒体关注。
  乡政府晒出“三公消费” 突破还是作秀?
  在白庙乡力推公示公务开支明细的是这个乡党委书记张映上。自从“晒账本”在网上引发热议后,他就被各地赶来的媒体记者包围了。“这只是我为了加强、规范乡政府财务管理的一个做法,没想到会引起这么大的关注。”这是张映上见到记者的第一句话。
  “但很多人都认为你们是在作秀。你怎么看?”记者问道。
  “在我们这里,没有一个干部有时间、有心思考虑作秀。”张映上告诉记者,公开政府账本的想法,已经酝酿了五六年。
  为了保证公示的准确性,张映上和他的同事们专门研究出了一套“两表五步法”。“两表”分别是业务费开支统计表和资金运行申报表,每一笔开支都要经过申请、办理、申报、上网、结算等5个步骤,而且必须要接受上网公示后才能报销,从而防止公示不实。
  就这样,乡政府今年前两月的各项开支,甚至是招待上级领导的烟酒费,都被悉数公布到网上。不过,还是有细心的网友,在对比乡政府网站上的新闻与账本后发现,一些开支项目明显被“张冠李戴”了。
  对于这些质疑,张映上解释,目前公示工作才刚刚开始起步,一些程序还不规范,统计人员在工作中难免有疏漏之处。
  同时,还让记者感到疑惑的是,张映上选择互联网作为“晒账本”的平台,却没有在乡政府的财务公示栏上直接贴出来。这个人均年纯收入不足4000元的山区乡,有电脑、能上网的家庭屈指可数。记者在乡场街道上随机采访了20多位群众,他们多数都不知道“晒账本”一事。
  张映上认为,这是因为在网上公示会有更多的人看到,特别是那些常年在外务工的白庙乡青壮年,他们才是每个家庭的顶梁柱,所以只要他们能看到,乡里的人自然也就知道了。
  偏远穷乡开全国先河 偶然还是必然?
  对公款吃喝招待、公车消费和公费出国等“三公消费”,各级政府都讳莫如深。为何一个偏远贫穷的白庙乡,敢于走出第一步?
  有人说:正是因为白庙乡穷,油水少,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财政主要依靠转移支付,收入支出相对单纯,它才敢晒,反正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但仅仅是一个“穷”字,就能让白庙乡有足够底气开全国先例吗?显然原因还有很多。
  张映上向记者谈起自己在财务公开上还未实施的一些想法,如想在公务开支明细上增添“业主证明”一栏,从而减少干部在报账时虚报多领的可能;如准备在4月份后公示白庙乡公路、供水等重点工程的资金使用情况;又如将所有行政性支出都纳入预算……
  此外,全乡干部的自律意识,也让财务公开发挥出了作用。据乡纪委书记陈加才介绍,现在花钱前要先申报,由党政主要领导确定标准后才能经办,报销时要经过层层把关,所以在花钱办事的时候,大家都比较自律了。
  许多网友还担心,财务公示若得不到上级政府的支持,将难以持久。不过,对白庙乡大胆的举动,巴中市巴州区也同样表明了态度:值得肯定,大力帮助,继续推广。巴州区委书记廖伦志表示,组织有关部门着手从制度层面对白庙乡的做法进行研究、梳理,将他们的经验总结完善后,向全区其他各乡镇进行推广。
  孤本还是范本?仍待制度完善民意监督
  政府如何使用纳税人的钱,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网上最初介绍白庙乡“晒账本”的帖子,两天被点击阅读24万次,并被疯狂转载。公众对政府“钱袋子”的兴趣由此可见一斑。
  巴中市通江县民政局局长、全国人大代表郭红梅认为,白庙乡“晒账本”不啻为一次有益尝试。她认为,政务信息越透明,越能促进基层干部与群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密切干群关系,打造出让老百姓满意的政府,同时也让基层群众更好地参与管理基层公共事务。
  白庙乡“晒账本”在网络和媒体上赢得了一片褒扬,民众纷纷呼吁,让更多的政府向白庙乡学习,加入到“晒账本”的行列。但白庙乡“晒账本”,究竟是魄力还是冲动,它究竟能走多远,会不会成为昙花一现的孤本,目前还难有结论。
  连张映上也承认,自己对这项工作的思考并不是特别成熟,具体操作中仍存在诸多不足,尚待进一步完善。
  记者注意到,乡政府在财务公示中忽视了对公示评价机制的建设,没有给当地乡民提供直接进行监督的渠道。
  巴州区委书记廖伦志认为,白庙乡能否成为推动我国政务公开进程中的范本,仍要看是否有更强大的制度力量来支撑它。这不仅包括白庙乡政府对自身制度的完善,也包括行政体系中自上而下的制度约束。
  “无论是政府还是普通群众,都应宽容地对待基层干部的改革勇气,给他们更多信心,让星星之火早日燎原。”郭红梅说。(据新华社)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