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个性化生存,能否留住街头书香?——成都小书店调查报告
时间:2011-11-25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黄里/

  不久前,成都印象大书房关闭,拥有数十家全国连锁的光合作用书房“猝死”,一场“民营书店何去何从”的讨论再度升温。
  日前,记者走访了隐身于成都闹市里的3家小书店,面对周遭太多的“倒闭”声,老板们对未来多有忐忑。“如果这些小书店都消失了,这个城市的风景会不会少了些味道?”3家小书店老板异口同声。
  尽管他们的生意说不上红火,但他们都默默地经营着自己的“文化”,希望能够留住成都街头的书香。
  他“扁担理论”给书店造型
  11月18日下午3点,成都泡桐树街一幢楼房下,连成串的、热闹的铺面突然有了一个 “休止符”——门前还留着一个钢架结构,造型类似许多酒吧的外形,钢架下散乱地摆着一排植物,卷帘门前只留下不足一米的通道,看不到招牌,如果没有熟人指引,很难知道这里藏有一个小书店——“象形书坊”。
  “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开门,有时下午五六点钟才来。”打听 “象形书坊”老板的行踪,相邻店家模糊地回答。
  20分钟后,书店老板宋杰出现了,慢悠悠地掀起卷帘门,打开不太明亮的灯光,开始了他的生意。“本来是要挂个牌子的,后来一懒就放弃了。四五年了,有没有牌子,并没影响我什么。”
  在宋杰的店里,架上少有畅销书,更没有瑞丽一类的杂志;也没有电脑,他的账目只是一个小笔记本。不一会儿,来了一位读者,径直坐到后面一角的小茶几旁,“我喜欢来和他聊天,他会摆出几颗花生,掏出几个苹果请读者吃;或者在投影屏上亮出读者送来的照片和视频,大家一起交流。反正一进他的书店,就有一种莫名的归宿感。”
  来这里的读者都说,走进 “象形”,就有买几本书的想法。记者究其原因,宋杰神秘一笑:“这是手艺,简单地说就是要懂书。”
  如何算懂?宋杰抛出一个“扁担理论”:“扁担挑着前后两个筐,前面是我看得见的好书,后面是我为读者准备的书。装满前面一个筐是我个人的需求,装满后面一个筐是我书店的需求。”
  当初,宋杰也希望把书店搞得文艺一点,比如设计了门前的钢架、屋顶的吊灯。很快他就意识到,书也是可以造型的,于是,他开始研究怎样摆书,按照自己的阅读习惯观察读者挑选书的顺序,不断地进行调整,渐渐地,书店里有了自己独特的造型。
  “书店不能开成超市,贩卖一个模子的东西,每个读者有不同的需求。你怎么能期望每个小区里都住着有同样阅读需求的人?”宋杰拿起一本成都记者写的《蜀中胜迹》说,其实就是作者采访采风拍来的照片和一点点感受,“虽然是自费出的书,但却有读者,我这里卖出去几十本了。”
  宋杰看来,开小书店不能忘了自己的初衷,“想通过卖书赚大钱,应该算是做错了行当吧。”
  她希望咖啡能让阅读继续
  “卖出去的咖啡比书要多。”成都天府广场毗邻的马路旁,一个小书店——弘文书局里,简陋的咖啡座还是留住了不少读者。
  几个月前,为了填补图书销售的不足,女老板曾华选择了图书与咖啡牵手,请来咖啡师碾磨咖啡,在书店里摆上一些简单的桌椅,将书店三分之二的面积摆设成了咖啡座。
  是买一本30元的书,还是来一杯30元的咖啡坐在店里阅读?许多读者选择了后者。维持书店运行的经费问题,因此有了解决方案。
  曾华发现,咖啡确实能够吸引高品位的文化人,带动书的销售。“气氛好了,顾客停留的时间也更长了,书的销量也自然上去了。”
  书店如何吸引更多读者?有朋友支招:“网上买书方便,价格有优势,实体书店就应该做特色,变身为交友、交流的平台,用文化、学术活动来吸引人。”受此启发,一个星期前,全球华人科幻星云奖颁奖活动在成都举办,曾华及时地请来了科幻作家何夕在“弘文”举办阅读分享会,当晚读者挤满了书店,“咖啡和书销售都好。”
  “有些书店是可以不卖书的。”曾华从到成都做科幻小说推广活动的台湾作家李伍薰那里获悉,在台湾大约有5000家租书店,专门向读者出租阅读各类科幻、奇幻作品,“不卖书一样经营得好。”
  “做文化”是弘文书店的执着追求。曾华希望,咖啡能让“弘文”的阅读继续下去。
  它为小众读者提供阅读享受
  一年前,“求知书社”在红星路上的分店关闭,如今老板吴女士依然守着自己在商业街口的 “总店”——一间面积不足20平方米的小店。吴女士笑着告诉记者,一些过去在红星路上的读者至今还会专门跑到商业街买她的书,“他们希望我恢复在省作协旁边那间很有名气的分店。”
  不久前,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曹禺致李致书信》,责任编辑路过求知书社,提出要送一本给吴女士,吴女士却说:“送什么呀?我来进几本。”结果,经她推荐,这本只有相关人士知道的书在求知书社里卖出许多。“有热情就能支撑着书店,我这家书店的收入解决租金和基本的温饱是没问题的。”
  “其实,开小书店是不会亏的,只要能为小众读者提供阅读的享受。”宋杰说,他开书店,一年有几个月会赔,赔得也不多,几百块钱,但多数月份是赚,维持经营并不是太难。
  一边卖书,一边收藏,是宋杰独特的经营之道。“我还存着几种从求知书社淘来的书,比如,这套老版本的《蒲宁文集》,我知道总会有读者喜欢。书不比其他商品,藏在这里,永远不会贬值,所以生意亏不了。”
  在宋杰看来,对于有一定资产的文化人而言,一间20平方米的店铺,一个不足20万元的投资,并非难事;而小书店,它本身又是一座城市不可或缺的文化风景,应该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他的观点,得到一些文化人的印证。因为书店离单位近,成都作家蒋林是“象形”的常客:“如果下楼就能买到的话,我为什么要网购呢?”成都老文化人袁庭栋对书店的要求也是“小”,“爱去小书店购书,就是因为店主往往都是行家,读过店里的书,对书籍有个人的理解,他们的推荐是中肯的,而不是简单的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