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幼儿教育“纯粹学玩”:是“更科学”还是“乌托邦”?
时间:2011-11-28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魏玉婷 蒋君芳 邹俊川

  11月23日一大早,绵阳市民宋艳红就把3岁的儿子大米送上校车,前往位于绵阳市游仙区老龙山的绵阳华德福众生书院。入学一年,这家特殊的幼儿园教给大米的不是英语算术、琴棋书画,而是怎么“玩”。
  这种幼教理念来自德国。“7岁以前我们都不主张孩子识字阅读背诗学英语等,2—7岁孩子的任务就是玩,体验在大自然中快乐成长的经历。”书院负责人刘洪敏介绍。
  在 “不让娃娃输在起跑线上”观念盛行的当下,“纯粹学玩”的幼儿教育能否与现实接轨,显得耐人寻味。
  期望:让孩子更自由地“玩”
  “每次大米放学回家,都会给我带几块点心、石头等小玩意,作为妈妈觉得特别幸福和值得。”宋艳红是最早把孩子送到华德福众生书院的家长之一,与琴棋书画相比,她更赞同“泥土花草强于塑料玩具”的大自然式教育。
  华德福众生书院的教育理念与她的理想吻合:上午的湿水彩、蜡块画、烹饪、手工等主课不会超过50分钟。随后的时间都在室外。书院里的庭院、户外的空地乃至整个大自然都是孩子们的乐园,老师只在一旁看着,即使孩子玩得满身沙泥、灰头土脸,也不会干扰他们。
  吃过饭后,每个孩子都要洗好自己的碗筷后才去午睡。“年纪小一点的孩子不太能洗干净自己的碗筷,但老师不会当面跟孩子们说,只是趁着他们去午休了再帮他们重新洗一次。”
  更为特别的是混班方式。在绵阳华德福众生书院的14个孩子中,最大的有6岁多,最小的2岁零8个月,都在一个班里上课。“混搭的过程中,大孩子能够学到怎样照顾他人,小一点的孩子也会从大孩子那里了解很多。”刘洪敏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双向互动学习的过程。
  困惑:“玩”到入学怎么适应?
  然而,这种特立独行的教育方式并没有得到大多数家长的认可。书院成立来,有不少家长来参观过,有人喜欢有人排斥,甚至有孩子在书院读了一个多月就转走了,“因为家长不能适应这种 ‘太过放松’的教学方式。”
  女儿在绵阳实验幼儿园上大班的李大姐就不能理解华德福的教育理念,“孩子在幼儿阶段4岁以前玩是可以的,但4岁后就应该玩与学习并重,至少要开始认字嘛。”有一个3岁的女儿、同样身为幼儿教师的唐丽也觉得,“现在很多小朋友都是从幼儿园开始就认字学算术了,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学,到小学了怎么跟得上。再说现在好多小学收学生都要笔试了。”
  绵阳市教工幼儿园园长熊华认为,在中国目前的教育制度下,幼儿教育中完全不提倡智力开发是不可行的,“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我们也需要学习,但不能完全照搬。”他们也在尝试一些更形象生动的教育方式,让幼儿乐于接受。而绵阳市少年宫幼儿园副园长张虹则表示,一些家长主动要求幼儿园开设算术、认字等课程,学校面临的压力也不小。
  作为家长,宋艳红也考虑过以后大米上小学时是否能适应中国传统教学的问题。“分数方面可能也没其他孩子高,但这都不重要,对我们家长来说,最重要的是孩子的成长过程快乐。”
  □记者手记
  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强大口号声中,越来越多的家长被五花八门的培训机构“绑架”了,孩子过早地承载了太多的使命。本来天真烂漫的孩子,却整天像上班族一样忙碌,不是在培训班里上课,就是奔波在来去培训班的路上。显而易见的是,钢筋水泥里培养不出孩子的想象力,应试教育也激发不了孩子们的创造力,翻开孩子的作文本,就会发现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孩子的作文素材越来越匮乏,远离大自然的孩子,缺少生活体验的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正在不断地被挤压。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尽管有教育界人士和家长已经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但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家长还是不得不让孩子面对应试教育的尴尬。这种状况,不是一个家长、一个专家、一个学校能改变的,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呼吁,期望我们的孩子们在快乐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