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四川大学学生张远向学校提交了自己的入党申请书,这本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儿。但这入党申请书的写作过程却给他带来不少麻烦。“写了好久总算是写完了,这两千字的入党申请书对我来说还真是一个大工程。不为别的,就因为它必须要手写。太久没有写字了,现在握着笔感觉都很不适应。” 原因:信息技术改变交流方式 像张远这样出现“提笔忘字”的人并不是少数,中国青年报调查中心曾做了一个调查,数据显示,有83%的人承认自己有提笔忘字的经历。另据广州大洋网的一项调查,80%的受访者承认他们完全忘记了一些汉字的写法。 “以前上小学、中学的时候上课记笔记、课后写作业、考试练习都是用手写字。”川大学生蔡萌说,“上了大学之后就完全不一样了,老师布置作业的时候都是直接将题目发到电子邮箱,我们的作业也都提交电子版,平时几乎没有手写的机会。跟同学聊天也是在手机或电脑上,基本没有书信来往。” 蔡萌认为,正是大学的这种学习生活模式改变了他们的交流方式。但同时他也表示,这种模式确实带来了不少方便:“首先打字的速度就比手写快很多,效率提高了不少。其次使用电脑打字的版面也要更加美观,出现问题直接删掉重写就行,不会在版面上留下任何痕迹。” 观点:有人理解有人担心 对提笔忘字现象,张远有自己的看法:“尽管现在大家都是用手机电脑联系,但是如果能够收到来自朋友的一封手写书信,那种幸福感是电子屏幕没有办法取代的。”相比较电子屏幕上的文字符号,笔墨书香更能够让他们感动。 但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观点,蔡萌就表示:“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我们必须要保持高效率。传统文化固然重要,但也不能为了保护它而让我们放弃先进技术,这样不是在让社会倒退吗?”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也在微博上发表了观点:“我们可能只能接受这一现实了,今后电脑就是人的手和笔。不能因为这个趋势而重新逼着人们去用手写字,重复练字。” 有人担心,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会对传统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提笔忘字”是社会的巨大新陈代谢活动的一个副产物。但如何防止这小小的副产物从根本上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个问题不容忽视。 针对社会的忧虑,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赵平安认为这并不必要:“这是新技术带来的必然影响,是正常现象。绝大多数人‘提笔忘字’只是暂时性失忆,事后他们会通过查询字典、手机、电脑,复习字的写法,这不影响他们对汉字的使用,也不足以影响汉字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