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驭明年更为复杂的经济形势,大政方略已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敲定。在复杂的经济形势面前,我们面临多方面的任务,稳增长、调结构、管通胀、扩内需成为明年确保经济平稳运行、民生继续改善的主要使力方向。 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集中释放的各种信源已然表明,落实明年稳增长之第一要务,适度减税而非大幅增资 (再行2009年的大强度财政刺激政策),很可能成为此轮“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使力点。 今年仍总体亮丽的经济运行态势,以及明年依然可期的稳健经济增幅,为明年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提供了操作基础,而今年前三个季度财政增幅虽逐季有所回调,但全年保持26%以上的增幅应当不存悬念。上周末公布的前11个月财政收入已逼近10万亿元,考虑到12月历来是税收入库的“高峰月”,全年财政破11万亿元甚至逼进12万亿元应是情理之中。国库相对充盈,明年适度加大减税力度,“支付”能力不存在问题。 应该说,结构性减税在今年就已陆续启动,已实施或业已推出试点或允诺即将开始试点的减税项目包括:提高个税起征点,提高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在个别城市的个别行业开展“营改增”试点等等。但也应客观承认,这类减税措施力度仍显偏弱,具体的减税课目只停留于几十亿元或百亿元级,实际减税效果体现不足。 在此不妨算笔账,假定明年全年财政收入为13万亿元,如果减税总额达到财政总收入的1%,总量就是1300亿元,如果能减税2%,就有2600亿元。基于减税能连带拉动社会的 “复合消费”,其扩大内需和减轻企业税负的双重作用不可小觑。再以百姓视角做一道算术思考题:假定一个家庭平时的正常月收入为100元,突然某个月,月收入减至98元,会对该家庭过日子产生实质影响乎?当然不会!而政府扮演的角色恰是社会大家庭的“总家长”,因此,有关部门不妨把目光放远算大账。 稍作分析,人们不难发现并体悟,明年稳增长、调结构、管通胀、扩内需,在逻辑上并非环环相扣之 “线性关联”,而是四者彼此形成一定程度对冲的“复杂纠结体”。举个例子,既要稳增长,按惯常做法就得增加财政投入,可流动性一增加通胀压力立马会水涨船高,导致物价高企,并致使调结构支付更大的社会成本。所以,既要稳增长,又不能累及管通胀,还要确保调结构和扩内需都能同步推进,所能采用的“积极财政政策”选项,适度加大减税力度虽不见得是可选用的唯一举措,但至少应成为主要政策手段。 财散才能财聚,财聚促使更大程度财散,如此周而复始,于经济、于企业、于社会、于百姓、于国家才能生生不息——是为发展之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方能落到实处。很多时候造成的发展与成果分享之脱节,一个很大原因,就是聚财太甚而散财不足,摆不正二者的位置和平衡。 道理特朴实,明年适度加大结构性减税亦可预期。至于何为恰到好处?还须由事实再作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