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被戏称为“汉语四六级”的“汉语综合应用能力水平测试”在北京、上海等五地开考。“银行超长举报邮箱”等网络新闻事件也成为考题。考生们普遍表示试题有一定难度,“过关很难”。相关人士指出,“汉语四六级”将来可能成为企业用人时的重要参考指标。(据12月25日《扬子晚报》) 尽管这次只是试考性质,目的是为有关部门组织考试积累经验,但是测试方式与命题方向,无疑传递出某种导向信息。 据悉,四级要求普通话流畅,能听懂、读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报道,能从材料中筛选、整合信息,用自己的语言发表简单评论;五级更加入了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见解,撰写专业性文章,纠正语言中常见错误等能力要求。坦率地讲,这些命题方向的定位,尤其是解析材料、表达见解的要求,无形地对考生的知识面,甚至是专业领域内的洞察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比如,此次试考听力中关于海啸与哥伦比亚谋杀案,并不为所有考生熟知,因而让考生无法听懂。而无论是护士为溺水的老人进行人工呼吸,还是《功夫熊猫2》谈文化入侵,作为单纯的评论,本身就有许多可供阐述的角度,即便是时下写作评论的诸多高手,想在短时间内达到测试的要求,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观点的高下并不代表汉语能力的良莠,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表达又将如何统一评判标准呢? 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考试实际上更像公考的“加强版”:除了“听”“说”的内容之外,阅读与写作的方式几乎如出一辙,加上对汉语表达的要求,甚至更难。但是,公考是出于职业选拔人才的目的,重在对考生知识储量、逻辑判断、综合分析以及思维决断等综合能力进行考量;而汉语能力测试,理应把汉语作为传递信息、交流沟通、表达思维的工具,对考生的运用能力作出判定。 不同的目的,必然要求考试的设计应该各具体系。“汉语能力测试”酷似公考“加强版”,不仅将能力测试给予了无限泛化,也反映了“以难为奇”命题思维痼疾之下,考试的同质化。假如它成为了社会职业的普适标准,可能使得社会就业又多一个可以自由抬升的门槛。 汉语作为社会交往的工具、表达思维的载体,关联的是一种基础能力,所以,汉语能力测试应该把握工具性与思维性的特点,采取更加灵活、更加科学的方式,把着重点放在对考生“表达能力”的考量上来。 □木须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