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合法合规”的企业申请上市,为何引起社会舆论广泛争议?归真堂向媒体和公众开放养熊场,为何仍难平息公众抵制浪潮? 研究人士指出,归真堂反复强调自身“合法合规”,但未充分考虑公众情感和伦理观念。随着社会文明观念提升,企业在合法经营之外,应考虑社会公义要求,承担法律规范之外的社会责任。 “活熊引胆”遭质疑 归真堂于2月22日对一百多名媒体记者开放养熊场和引胆流程。22日上午,记者在位于福建惠安黄塘镇虎窟村的“归真堂生物园”看到,面积达上千亩的养殖园环境整洁,熊舍干净,60多头幼年黑熊在宽敞的散养区自由活动。工作人员说,目前生物园内有600多头黑熊。 在熊胆引流区,记者看到了备受舆论质疑的“活熊引胆”全过程。引流员先用酒精为黑熊瘘口消毒,再把一根引流针插入瘘口,黄褐色的熊胆汁随即流出……工作人员拔出引流针、为瘘口消毒,整个引流完成,过程持续约半分钟。引流过程中,黑熊体态平静,一直在进食。 据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沈阳教授带领的团队统计分析,截至2月22日,与归真堂事件相关新闻转载量达1.3万多条,微博条数约1400万条。关于活熊取胆事件,90%网友采取抵制态度,认为这种做法不人道、太残忍。 情与法激辩 归真堂引胆过程的开放并未消除公众疑虑。 22日归真堂主办的专家座谈会上,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张世臣、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傅士垣、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周荣汉、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周超凡等专家接受媒体轮番“轰炸”。 回答问题过程中,专家认为,作为传统中药的重要来源,“养熊引胆”早已摆脱过去“接管子、挂袋子、夹铁板”的野蛮生产阶段。归真堂采用的养殖、引胆技术规范合法,符合国家相关法律要求。 张世臣指出,养熊取胆在我国现在的法律法规状态下是允许的,可以有效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保障中药必需的熊胆粉原料,是科学利用动物资源造福人类的有效途径。 2月16日,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在关于熊胆产业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经过多年的行业规范,目前国内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化养熊场有68家,黑熊总存栏量已超过10000只,其中有6000-8000只黑熊可取熊胆。 然而,不少公众和动物保护组织对此持质疑态度。亚洲动物基金会是较早公开抵制“活熊取胆”产业的一家动物福利慈善机构。22日上午,亚洲动物基金工作人员要求跟随媒体参观养熊基地,却未获得归真堂方面许可。 亚洲动物基金会中国区外事总监张小海表态,“我们不反对合法企业谋求上市的行为,但反对以任何手段为活熊引胆,因为这是一个残忍而不必要的产业。” 多方论战中,“熊胆产品替代性”是一个争议焦点。 周超凡指出,目前世界上成功获得熊去氧胆酸合成技术的国家很少。而从医学角度看,熊去氧胆酸仅是熊胆粉有效成分之一。傅士垣也认为,目前没有任何一种单一药品能完全替代熊胆粉的药效。 学者:推动立法 多位学者认为,对于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必须立足于我国当前实际情况,避免简单化和极端化倾向。具体到“熊胆”产业,部分专家建议,应加快熊胆替代药品研制,逐步摆脱“活体引胆”生产方式。 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尚靖指出,由于中药特别是动物药的标准化问题未得到良好解决,因此在动物药替代品研究方面难有重大突破。“希望能以归真堂事件为契机,加快推动动物药替代品研究,真正推进中药产业的科学传承和创新发展。” 新华社记者 胡苏 (据新华社福州2月23日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