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史哲艺欣赏 > 文学艺术 >

两次地震两重天

时间:2009-09-02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孙晶岩
  

  新中国两次特大地震,我都是见证者。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发生时,我正在西安开往北京的列车上。快到北京时,突然感到火车剧烈摇晃,进而听到隆隆的声音。在风驰电掣的列车上感受地球的震动令人永世不忘。当时资讯不发达,偌大的一场地震,居然要人开着车从唐山奔波几百公里跑到中南海报信。由于水源污染,灾民们只能喝驻军游泳池中的水解渴。当时正值“文革”后期,中国的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老百姓家里很少有人买得起电视,即使买得起电视也看不到真实的报道。这场灾难共死亡24万余人,可是媒体对大家最为关心的受灾情况、房屋倒塌多少、死亡多少人只字未提,只是简单报道了“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地震”。

  正因为如此,人们对唐山大地震的了解少得可怜,没有那么多的人前去抗震救灾。作为唐山的近邻,北京也成了灾区。我清楚地记得王府井百货大楼的南墙上震掉了一些混凝土和砖头。北京的大街小巷,一夜之间雨后春笋般冒出了五花八门的防震棚,大都是用塑料布搭建的,非常简陋。老百姓三伏天露宿街头,酷热难耐,蚊虫肆虐,人心仓惶,犹如惊弓之鸟。当时没有网络,没有手机,家庭座机没有打长途的功能,灾民们只好通过写信和发电报来报平安。

  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我于地震之后不久奔赴四川灾区采访。头顶堰塞湖的巨大威胁,迎接泥石流的横冲直撞,伴随惊心动魄的强烈余震,我的脚步在四川灾区快速穿梭着。我跑了汶川、北川、青川、安县、绵竹、什邡、彭州、都江堰8个极重灾区,看到了感人至深的救灾场面。党和政府迅速采取了救援措施,温家宝总理在第一时间赶往四川灾区组织救灾。他去了都江堰中医院、聚源中学和新建小学,看到废墟里躺着两个孩子。他蹲在地上,眼神里充满了爱怜。他说:“孩子,听爷爷的话,挺住,我们一定会救你出来的!”

  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什邡,冒着余震的危险拿着话筒讲话:“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电视台将地震消息24小时滚动播出,各大媒体在第一时间将灾情真实地告知天下。民之哀成国哀,民之难成国难。四川灾民的小家破碎了,却牵动了中国这个大家庭的神经。地震发生后,所有海内外的中国人都在为地震灾区人民的苦难而痛苦、焦虑。灾难把中国人骨子里最美好的东西激发出来了,成千上万的人出生入死地抢救被困群众。13亿中国人是一个大家庭,四川灾区人民是这个大家庭的一个手指。十指连心,我们绝对不会放弃这根手指。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出动了,直升机出动了,大型救援设备出动了,来自祖国各地的志愿者队伍出动了……在四川灾区,我亲眼看到国家救援队在积极救援,挂着全国几十个省市牌照的汽车在灾区奔跑,来自四面八方的志愿者在运送救灾物资,数以十万计的人民子弟兵为了救助伤员夜以继日地工作着。在映秀,成都军区陆航团邱光华等勇士驾驶直升机在运送伤员的途中遇到恶劣气候,不幸以身殉职;在都江堰,济南军区铁军勇士武文斌牺牲在抗震救灾现场;在青川,有五个志愿者为了抗震救灾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在彭州,济南军区某红军师的官兵脸晒脱了皮,手上血迹斑斑;在汶川,四川森林武警的官兵在卧龙自然保护区由于路断了连续17天每天只喝两顿粥,每天20个小时的救援,解放鞋不离脚,不仅烂脚而且还烂裆……

  灾难降临后,神州大地一夜之间变得如此团结,如此慷慨,如此善良。一个叫做陈岩的志愿者在绵竹东汽中学救了几十个学生,事后还把在废墟下待了80个小时后被他救助出来的可乐男孩儿薛枭接到家里做客;一个新疆的老板听说灾民缺衣少食,做了3000个馕送到灾区以解燃眉之急;一个普通的上海教师把自己在徐家汇黄金地段的房子卖了450万元全部捐赠给灾区……在资讯发达的年代,人们不仅可以用网络、手机和座机互报平安,而且地震刚发生的几个月,在灾区打手机还得到免费优惠……

  灾难降临后,中国东部十几个省市迅速与四川、甘肃、陕西灾区一一结对子对口援助,谱写了一曲社会主义大协作的凯歌。

  在青川,我欣喜地看到在党和政府关心下,在各地人民的支援下,青川人民在伤痕累累的土地上创建着自己的家园。这里有俄罗斯式的侨爱家园,有加拿大式的木质结构房屋,还有浙江人援建的绍兴式民居。农房保留了川北民居人字顶、白粉墙、小青瓦、木栏窗花的特色。来自浙江的援助者还帮助当地人养殖长毛绒兔子,以求尽快脱贫致富。

  在北川新县城,街上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群众服务大厅门口挂着“北川羌族自治县惠民帮扶中心”的牌子,里面人头攒动,异常忙碌。新县城已经破土动工,一条红色的横幅映入眼帘:“倒下的是房屋,挺起来的是脊梁。”

  在绵竹,板房排列整齐,场面壮观,俨然一座白色的方阵。板房区有统一的学校、幼儿园、医院、澡堂、超市、洗手间、理发室、网吧,是一个新型的大社区。虽然条件艰苦,可灾民们在房梁上点缀了绿叶植物,枝叶蔓延郁郁葱葱,昭示着对生活的热爱。人们兴高采烈地在地球上最大的板房区办年画节。板房上画满了绵竹年画,年画的色调很绚丽,姹紫嫣红充满喜庆。

  在什邡市,有一个古老的罗汉寺。佛家寺庙本是清净之处,最忌讳产妇临盆,婴儿哭闹。可是,地震把什邡市妇幼保健站的房子震倒了,40多位产妇无栖身之处。她们万般无奈,集体投奔到附近罗汉寺这座安全的建筑。危难面前,僧人们想到的是保卫生命,他们安静的领地变成了迎接生命的地方。5月13日,汶川地震后第一个地震宝宝降生在罗汉寺的饭堂上。从这一天开始,到7月31日,共有108个地震宝宝带着响亮的啼哭,降生在罗汉寺僧人的禅床上。

  在映秀,村民的永久性住房风格各异。灾民们将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融为一体,建起了“自然院落布局,川西民居风格”的田园式村庄。一幢幢、一排排环境优美、舒适清新的农家庭院在集中村这个曾经被地震毁坏的土地上交相辉映。他们以漂亮的庭院民居为契机,发展精品农业和短程旅游。建设者加快电力电网建设,一片废墟的阿坝铝厂以震前三倍的水平恢复生产。一批水电站、输变电站和电网设施得到恢复。仅用了一年时间,都江堰至汶川的公路就修通了,做到双向通车。映秀是汶川特大地震最惨重的地方,映秀镇灾民的死亡比例也是汶川特大地震最高的地方。可是,饱经创伤的映秀人心情并不颓丧。这需要多么坚强的精神力量,需要多么伟大的人格力量,需要多么崇高的信仰支撑!由此,我想到了地震后一直坚守在震中的阿坝州领导郎建扎西在废墟上的微笑,想到了他去年在帐篷里养的百合花、鹤顶红和今年在板房前养的兰花、仙人球,想到了灾民们建造的农家乐小木屋,想到了灾民新开张的饭馆和新生长的爱情……

  地震后三赴四川极重灾区,我看到生命的能量是如此坚强,人性的光辉是如此灿烂,博大的胸怀是如此宽广,人类的大爱是如此动人。今昔对比,汶川、唐山这两次地震,一次是报道透明的,一次是报道封闭的;一次是救援及时的,一次是救援迟缓的;一次是开诚布公坦然接受支援的,一次是打肿脸充胖子拒绝外国帮助的;一次是全民救灾,一次是“文革”中的政府行为。中国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卓有成效的救援和快速的灾后重建,反映了国力的强盛和以人为本的宗旨。只有以人为本的政府才能取信于民。两次地震,两种境遇,这是改革开放30年来巨大变化的写照,是新中国成立60年综合国力提高的见证。去年我离开四川灾区时,到处是废墟,到处是防震棚、到处是尘土飞扬;而今代之而起的是一排排整齐的板房,一座座崛起的高楼,一阵阵欢歌笑语。震区灾后重建正在热火朝天有条不紊地进行,一个美丽的四川正在雄起。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