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件巧夺天工的战国青铜器、一块块古朴粗犷的东汉画像砖、一幅幅精美的清代绵竹年画……以往深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如今走出“深闺”。今年以来,四川省博物院开展了“流动博物馆”活动,把展览办到了山区、老区百姓的家门口。
山区群众参观难
让省博物馆“沉”下去
“亲爱的战友们,您现在看到的是公元前1600年左右的巴蜀青铜器文物……”3月25日,濛濛细雨中,四川省博物院“流动博物馆”来到成都军区某高炮旅营区。
三辆大篷车,带来了50件馆藏精品文物;博物院两位文保专家特地带来了多块汉代画像砖的复制品,悉心教授战士们制作拓片;五位著名书画家挥毫泼墨,即兴创作了大量书法和国画作品,并当即赠予部队官兵,让战士们爱不释手。
“展馆营房的门口战士们排起了一两百米长队,很多人全身都湿透了。基层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经过几个月的活动实践,“流动博物馆”活动的主要策划人、四川省博物院院长盛建武认为,我国目前文化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边远地区群众享受文化服务的不便利,要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必须更加扎实地走向基层。
盛建武说,目前我国博物馆大多建立在大中城市,建立“大篷车流动博物馆”,是为了解决偏远山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群众很少有机会参观博物馆的难题。“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应该做到全覆盖,而不能仅仅为发达地区的群众服务。”
从今年初开始的“流动博物馆”活动,所到之处,场场爆满。大年初二到初四,“流动博物馆”第一站前往革命老区巴中,举办了3天的展览。在之前没有做太多宣传的情况下,不少老乡都是起大早赶几十里山路前来参观。
“据我了解,成都巴中来回近千公里,一家三口跑一趟少说也要花费一千七八百元,特地到成都来看看博物馆,显然是不现实的。部队官兵同样如此,他们请假制度严格,补助有限,专门抽出时间到博物馆来,也不大可能。”盛建武说。
“国家提出要让更多的公众走进博物馆,而就目前来说,最现实的办法是让博物馆‘沉’到基层去。”
巡展活动常态化
帮基层博物馆上水平
随着“流动博物馆”活动的开展,四川省博物院的老职工李大跃有了一个新的职务——“流动博物馆”的副馆长。在他看来,“流动博物馆”虽然投入和风险都不小,但却“值得把它坚持办下去。”
“展架、展柜需要重新制作,模仿复制文物、印制材料等都是不小的投入,而且真品文物来回运输、外展也有损坏和丢失的风险。李大跃告诉记者,“流动博物馆”进行的前三次活动总成本约为12万元。“看上去成本较高,但我们制作的展品、展架等都是可以重复使用的,将来我们逐步扩大复仿制品的利用比例,增加多媒体的利用,成本就会慢慢降下来。”
盛建武说,“流动博物馆”与以往送文化下乡、巡展等活动的不同之处在于,四川省博物院在活动的筹备阶段,就将“流动博物馆”作为一个成建制的新部门来运作。“虽然是在省博物院的内部,但是它有自己专门的一套班子队伍,有自己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展出设备,目的就是要把这个活动常态化,每个月到地方巡展一次,坚持下去。并通过这个活动,逐步帮助基层建立完善自己的博物馆。”
盛建武介绍说,欧美国家平均20万人拥有一个博物馆,而截至2005年,我国的博物馆数量为2300个。“四川大部分的山区高原地区都没有博物馆资源;四川省博物院虽然年客流量达到100万人,但全省80%的人口却无法享受到这一资源。”
“所以希望在我们的活动过程中,一方面能够带动地市州的文物部门和群众办展参展的积极性,一方面也希望能够发现、保护、收集一批基层的传统文化文物,逐步帮助建立起一个门类有别、形式多样、规模不等的基层博物馆体系。”
目前,博物馆大篷车的巡展计划已经排到了9月份以后。“4月到7月,我们会去一批边远山区的学校;8月份继续在部队展出;接下来的几个月计划前往甘孜、阿坝、凉山等民族地区。”盛建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