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史哲艺欣赏 > 文学艺术 >

竹节逢春必添新 故土无言盼甘霖

时间:2010-08-10 来源:巴中市人大常委会 作者:王安全
  

  老家所在的村名叫演禅村,是南江县天池乡境内一个比较偏僻的山村,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地势从河谷到山梁,坡度极大,自然条件较差。
  近期,暴雨成灾,笔者回村实地察看了解受灾情况。其时已是大雨过后第二天,天空骄阳流火,炙烤出大地的热浪挟裹着浓重的湿气,阵阵扑面而来,让人感到一阵阵窒息。河水已渐渐消褪,河床上处处可见被大水冲刷过的痕迹。田园里不时有倒伏的树木、秧苗、玉米和垮塌的新鲜泥土印痕,表明这一场暴雨的惨烈。
  但通过几天的行走,我感觉到灾情相比之下仍然较轻,没有对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太大影响,村民们的情绪也没有多大变化。但村里的工作,却使我进一步认识到老家在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留下了很深的思考。
  一条老路,载不动乡亲脚下的愁。进村的一条长5公里的主公路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长期以来承载着全村及周边村社约四千人的交通运输,但时至今日,该路仍然是一条路基宽不足三米,通行能力极差的泥土路。再加上近年农村修建砖混住房的户数较多,大量货车超载运输砖、水泥、砂石等物资,碾压得路面几乎丧失通车能力。去年底县里实施畅通工程,为该路铺筑了2.5公里路沿带和碎石路面,原订今年上半年铺筑水泥路面,但不知道何种原因,时至七月该路仍一直没有再动工,现加上暴雨冲刷,泥碎石被冲毁了,除了摩托等简易农用车辆能勉强通过外,基本丧失通行能力。近些年村内各组大量修筑公路,由于受资金、技术、火工产品和土地山林协调等因素的制约,大部份路修成了不通畅的半拉子工程、断头路,造成了人力物力和土地林木等资源的浪费。在同村民们的交谈中,大家一谈及公路,便颇有怨言。
  两座河桥,阻隔了乡亲们回家的路。村里小河上有两座人行河桥,此次被大水冲毁一座,另一座损毁成为危桥,没人敢再通行。若一遇洪水再起,过往行人只能绕道十余里山路。由于再建两桥需要资金,又苦于找不到筹钱门道,对此干部们着急,群众更焦急。
  三座老房,托不起孩子们读书的梦。村小学原为一座规模较大的古寺庙改建,房舍多,古朴陈旧。九十年代初期开办过小学、初中教育,鼎盛时期拥有师生近千人。随着后期教育体制改革,校点收缩,该小学的古建筑被大量拆除,现仅余一座砖混教室,三座老庙房作辅助用房,教室内孩子们的课桌椅仍为五六十年代的老条桌和老条凳,门窗无玻璃,牵挂着各色布帘遮挡风雨。三座老庙房均为破旧不堪的老板房,两座为外来教师和部份留校生的宿舍、厨房,板墙破损倾斜,房瓦破漏缺失,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另一座是曾经寺庙的后殿,儿时读书时曾记得该殿内全为穿斗木瓦结构,曲廊回殿,木料粗大,颇为壮观。后由于保护不力,木料被偷拆殆尽,几欲坍塌。现经县文管部门出资进行修缮恢复,虽保存了部份建筑风貌,但于当日壮观景象,已相去甚远。
  四百童叟,完不成守家的活。村里有在册人口1800余人,加上未登记户籍的共2300余人,是乡里人口较多的村。由于近年人口大量外出,目前留在村子里的只有八九百人,其中有学生四百余人,老人近四百人,青壮年劳动力留在家里的仅一百人左右,这使得村里的发展缺乏主要劳动力,庄稼、公益事业建设等全靠老人们来完成。由于老人们年岁大,体能弱,劳动能力差,如耕田犁地等重一点的体力劳动全靠雇请,劳动成本高,再加上他们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传统劳动观念和习惯影响深,接受和运用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差,致使农村科技推广难度较大;其次是农村发展后继乏人,80、90后农村新生代劳动力,缺乏农村劳动兴趣,已基本不具备农村劳动知识,绝大部份已转移至城市,很少再有呆在农村的小年轻。同时,由于留守现象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题,如留守学生的性格孤僻怪异等健康成长问题,留守老人的身体照管、心理归属等问题,使得村里缺乏朝气与活力。
  五谷杂粮,形不成致富增收的拳头产业。村里目前的种养殖业仍局限在水稻、小麦、玉米、油菜、薯类等传统产业上,不仅劳动量大,而且产量低,效益差。养殖则局限在养牛耕田,喂猪吃肉,孵鸡抱鸭为生蛋,规模小,基本上属自给自足,不具备占有市场的能力;农村经济来源枯竭,全靠在外务工人员所寄的外来收入,留守老人小孩大多靠此开支生产生活上的花销,再卖点自己生产出的小农副产品贴补家用。由于从市场上找不回多少钱,缺乏发展的过硬经济基础,大部份村民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同时,由于地势偏僻,村里没有外来投资者,除了两家日用商品销售店,便是一个卫生室,显露出唯一的一点商业气息。
  六个村医,赚不回养家糊口的钱。村里有一座卫生站,是去年红十字会为村里投资修建的,基本能解决本村和邻村近四千名群众的看病问题。自去年初,县里将其纳入新农合医疗点,将6名村医集中定点统一进行管理,站内设病员观察床和诊断室。由于村医们挤在一起,受分配基数影响,吃大锅饭现象严重,待遇较低,一个月平均七八百元钱,人心涣散。年前,一名村医已主动退出。由于队伍不稳定,为当地群众服务质量不高。
  七派宗姓,融不成相敬相亲的和谐家园。村子里有两大姓李的家族、何姓、侯姓、贾姓、刘姓、唐姓,各宗姓以社为区划地而居。受狭隘宗族思想的影响,派姓之间存在明争暗斗现象,甚至出现过与基层组织抗衡较劲,插手选举等政治领域的事。村里人与人之间关系颇为微妙复杂,难以出现安定团结的融合局面,安全稳定形势堪忧。
  八个干部,带不动全村的发展。村里共有村组干部8人,平均年龄50岁,其中村支书和村主任均已55岁以上,班子年龄老化现象严重,工作精力和积极性不够。同时,村里年轻人少,主动要求入党的更少,基层组织建设乏力。截止目前,村里没有一间专门的办公室,办公活动无阵地,村干部们集会大多在村卫生站或小超市内。除了乡里每年拨发的工资和工作经费开支外,村里没有任何经费来源,来了客人村干部们只能靠赊欠,或到村民家“打混堂”,处境十分尴尬。在项目争取上,由于缺乏公用经费,村干部害怕垫支经费,不敢也无力外出争取。
  九渠不合,村内矛盾有点突出。村里“四难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由于道路不通造成村民出行不便,群众怨声载道;农民法纪观念淡漠,结婚不领证,生育不办证,非婚生子女等现象层出不穷,离婚纠纷影响突出;村里历史遗留矛盾突出,甚至出现对政府不满的情绪;乡村发展思路不明,干部们想发展的心情迫切,但急功近利,盲目无序;农村政策执行有些偏差,由于村子面积大,人口住居分散,很少集中召开群众会议宣传党的惠农政策,农民对土地承包、林权确认等政策知之甚少;计划生育管理乏力,超生、偷生现象有所抬头。
  十分迫切,乡亲期盼村容能够改变。在走访中我了解到,村民们对于改变村内落后面貌,发展致富的愿望相当迫切,他们希望有人带领他们找到发展致富的捷径,即使投工出劳也愿意。但仍有一小部份人持观望态度,甚至抵触情绪,不愿意参与到发展中来。
  竹节逢春必添新,故土无言盼甘霖。面对当前大好的发展机遇和形势,冷静分析村里的特殊情况和现状,通过与村干部和部份村民代表商议,决定从优化发展的软硬环境着手,大力改善村内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村容村貌的尽快改变,着力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硬环境方面,一是搞好以公路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动员村民积极投工出劳,对水毁公路迅速进行恢复,保障畅通,同县交通局衔接了解公路硬化建设项目实施进度情况。同时,制订完善村道公路管理养护机制,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对所有已建村社道路实行农户分段包干,每个月一小养,每季度一次集中保养。打通断头路,利用夏季农闲时节组织劳动力收拾好半拉子工程,努力将村内公路向邻近的高速公路延伸,为村里连通经济增长线;二是迅速对损毁桥梁进行修复,所需资金以村内受益农户自筹为主,向邻近受益村募集一点,打报告向上级相关部门争取一部分;三是积极争取改土项目工程启动实施,对村内三四百亩集体荒山坡地进行改造;四是积极争取农业发展项目支持,对村内所有集体荒山和坡地栽种金银花等经济作物,并逐步扩展规模,发挥产业优势,引导带动村内传统农业转轨;五是抓紧灾后重建项目的实施,积极争取村活动室开工建设,结束村两委、党员和群众活动无阵地的游离状态。
  软环境方面,一是养成村民开会学习的良好风气。利用农闲时节分社召开群众会、院户会,积极宣传党的惠农政策,讲解国家发展形势和省市委的重大发展战略,宣讲农业、土地承包、计划生育、治安管理、村民自治条例等政策法律法规知识。让村民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为人处世理念,打破狭隘的宗族观念,树立社会主义文明新风;二是由村组干部和德高望重的村民组成矛盾排查协调小组,逐组对各类矛盾进行排查化解,疏导怨气,保证小矛盾不出社,大矛盾不过村;三是组织劳力互帮互助小组,对缺劳户实行帮助,确保村内不出现因缺劳撂荒的土地。同时,定期与外出务工人员保持联系,引导他们关心支持家乡建设。村内开设留守老人和儿童亲情电话,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组织热心肠的大嫂,对留守儿童给予母爱关怀,积极为外出人员营造放心的后方阵地;四是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积极发展新党员,优化党员年龄、知识结构,完善两委工作规章制度和村民自治细节,发挥班子成员和党员的引导示范带动作用,增强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积极发挥领头雁的作用,调动村民管理建设自己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力军作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