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顶子是巴中市南江县境内一山,山上盛产茶叶,名曰云顶茗兰,茶叶质量较好,这些年已颇有些名气。 可元顶子山上为什么产茶?且该茶究竟好在什么地方?恐怕大数人就不得而知了。就如我们许多人只知道饮茶于身体有益,但究竟何益?便不甚明了。 但不管你知或不知,茶都在人们的生活里随处可见。饮茶已像国人脉络里源源不断流淌的体液,浸润着身体,濡染着灵魂,恬适着心性,交融成植根骨髓不舍不息的依恋情结。 诚然,我亦喜欢喝茶,这是因为一直以来茶能带给我身体上的舒适和愉悦。每当体内感觉干渴时,拿上空杯,拣几片已经焙干的茶芽,先掺少许水,摇杯洗洗,然后再倒上滚烫的沸水,盖上杯盖,三五分钟后,一边唏嘘着吹气降温,一边嘬着嘴试探吮吸,几翻唏唏唿唿,一杯热热乎乎的茶水便下到肚内,肠暖肺热,体内渴意顿消,一种别样的舒适从肠胃传达到神经,再从神经传递到肌骨,甚至全身的每一眼毛孔和每一丝发梢,也都会写满惬意和酣畅。 当然,此类饮茶方式谓之牛饮,因其形状如渴牛探脖水中,吸气汲水,咕咚咕咚,填胃止渴而已。而作为茶与人之关系而言,此种算不得饮,只能叫喝茶,只是因为身体之需要,其大抵只能图个夏天凉爽,冬天暖和的感觉罢了。按时下人们的分类,此类喝茶法,当属平民俗客之流初级之喝。然不管是文绉绉的饮,还是粗俗浅陋的狂喝,都是生理所急需,生活所必需的,是最能为大众所接受的普遍方式。 我之饮茶,也有在闲暇时,身体虽不渴,但心情无所适丛时,用透明的玻璃杯,放撮茶叶,灌以沸水,然后置玻杯于眼前,静静的看茶叶的芽片在沸水的浸泡下膨胀,皱纹一点点舒展开去,放散出针尖般大小的透明气泡,从杯底“咕噜咕噜”的上升,到杯口的水面,爆裂开去,散放着点点雾气,袅袅娜娜的升腾弥漫。俄尔,茶叶又全部芽尖朝上,尾部下垂,缓缓的向上升腾,直直地升到杯口,几十片茶叶似列队样,伸着嫩绿中略带鹅黄的脑袋,向玻杯外的世界好奇的探望,与杯外也正好奇观望它们的我静静对视。 而当杯内的茶叶全部舒展开来,或单芽,或双瓣,叶片肥厚而饱满,俨然成熟且丰韵的少妇,着碧绿的纱裙,在杯内热水流的带动下,翩翩起舞,或舒腰,或展臂,或提臀,或昂颈,娥眉素面,千娇百媚,让人浮想联翩。俄久,许是看不惯我的好奇、诧异与无聊,它们又缩回头,一片片从水的顶端开始回落,飘飘摇摇的坠下,一如来路,没有轨迹,一切仿佛随心所欲,却又井然有序,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前前后后,呼朋引伴,互为照顾,并最终跌落杯底,你拥我抱,亲密无间。此时你方知,茶叶是有生命的,哪怕离开母体,但仍显示着如生命般美丽的活力。 就在茶叶上升和坠落的过程间,一脉脉绿绿的汁液从叶片间飘溢流出,仿佛一只只无形的画笔蘸满绿色的颜料,在水中柔柔的涂抹弥散,将原本无色透明的开水一层层濡染增添成淡绿、浅绿、嫩绿,直至碧绿的汤水。一股股淡淡的清香亦散发出来,扑入鼻腔内,然后腴腴地溜入咽喉,留下一丝丝淡淡的甜意,再清清爽爽的滑入肺中,让你不得不对着杯口,贪婪的深深吸足气,然后屏住呼吸,让这种香气从五脏六腑,到骨骼经络,再到肌肤毛孔,滑滑的庠庠的顺畅游走,静静地感受它刺激你的神经,膨胀你的血液,焕发你的激情,飞扬你的思绪。然后,细细的,长长的呼出。 但这仍只是饮茶的第二个阶段,是已离开单纯的身体需要,同情绪相联结的一种心情和境界。这也许只有在闲暇寂寥时,才能有这份心情去欣赏和品味它物的。我不知道生活里是不是该去观察茶叶之类的安静,因为在浮躁的尘世生活里,我们已失去了安静的眼睛,和耐得住寂寞的心性。 饮茶的第三个阶段,便是称之为品的高等阶段了。之所以谓之高等,是因为此阶段之饮法十分考究,绝非我等生活在社会底层之流所能歆享到的。这不仅从茶叶质量,到茶具,再到烹制茶水的工艺都是十分讲究的。就连倒茶续茶也有一整套手艺绝活,谓之茶艺。古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将此当作人生一种高雅至极的享受,课以严格的礼仪规则,沐手焚香,净面濑口,奏乐呤诗,舞剑放歌,谦让恭逊,繁礼有加。茶水原本简单之物,被他们这么一发挥,便有了礼仪的虚浮,文化的繁华。谓之茶文化,而且是中国特有的。 而茶文化作为一种同身体相关联的生活现象,也必然会在市井里巷流传。从古至今,茶馆业作为市井茶文化现象久盛不衰,延传至今。试想某朝某代一个如我等经济并不富裕的市井草民,在忙活了一天的生计后,难得一闲,只身来到熙熙攘攘的茶馆,扯开嗓子洋洋得意地要了一杯价格低廉的清茶,翘起二郎腿,微闭双目,耳听着身边邻居谈论家长里短,说书人拍响醒木敞亮着嗓子说古论今,那份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与社会之间的融和,那分我与非我之间的认同,我想也许只有古人才能够歆享得到了。 然而今天的市井茶馆已经被人们手头越攒越多的钞票逼去了绝路,心在冷漠与浮躁间封闭了一扇扇茶馆的破旧木门。代之的,是一家家装修豪华设施现代的茶堂楼阁,价钱贵自不必说,来此的人们也大抵幽闭单间神情紧张的从事着幽暗交易,即使偶尔能听到的声音,也多是关于银子重量和世道寡弱之类简单烦燥乏味的嗟叹。 离开茶馆的尘世陡然间缺失了大自然赋予人类应有的生机与活力,人们的心灵仿佛失却了茶水微苦弥甘的味道。我不知道是茶水改变了人心,还是人心改变了茶水。唯留茶文化若有似无的味道,在传承中经历着变异的苦痛和无奈。 前些日子听朋友介绍家乡制作手工茶的艺人,便在清明前后同亲戚回到家乡的茶园,从采茶的老人和孩童手中,收购上好的茶叶,在茶场附近的一农家灶台上,烧起熊熊旺旺的柴火,看嫩绿新鲜的茶叶在铁锅内被毕毕剥剥的焙蔫,两位制茶的朋友手脚娴离的杀青、整形,烘干,闻着满屋子茶叶浓浓的清香,听乡亲给我们讲述茶山、茶叶和茶人的故事,倒也不失为生活中的另一大乐趣。
摘茶
炒制茶叶
聊到制茶工艺,元顶子茶场一位姓张的副场长说,现在茶叶产量大,大多采用机器加工制作,杀青、整形、烘干一条龙,时间快,省事又方便。以前那些手工制作的方法大多不用了,灶台废弃了,制茶工们也转行了,传统的制作方式就这样被工业化了的机械给生生的封杀了。而关于传统手工茶,张副场长一谈起来仍比较回味。他说其实传统手工制茶方式才是最科学的,因为它保存了茶叶的诸多营养成份不至破坏流失,喝起来清淡幽香,回甜醇香,口感较好。只不过制作一斤手工茶要耗时一个小时左右,劳动量大成本高自不必说,且由于火候等各方面原因的限制,所制茶叶形状不一,色泽不是太新鲜,市场占有量也不足。 看来,现代机械挤走传统工艺是有深刻经济原因的。人们总是在满足自身创造物质财富才能的同时,不经意间丢失掉了精神世界里许多美好的历史积淀。 因此,元顶子山上产茶是有太多理由的。因为大巴山特有的自然条件决定了这一特殊植物的生长,海拨一千多米的高寒山地气候,肥沃的有机土壤,常年云雾缭绕,水气充沛,才决定了元顶子山上出产茶叶的优质。同时,张副场长介绍,该地生产茶叶只施用有机肥,不施化肥农药等现代污染物,茶叶无公害无污染,而且富含60余种有机物,尤其是抗癌抗衰老的硒,更是不可多得。如今,茶场拥有8个分场,2000余亩茶园,五六十号职工,每年茶叶收入能有2000多万元,再加上饲养黄羊的收入,山里的日子虽然清苦,但大家过得也较为充实自在。 谈到今年的收成,张副场长有些感慨地说,今年春季一场倒春寒让场里的茶树冻死了一百多亩,这对场里的损失是巨大的。员工们都很痛心,准备今年在管护期间对这些冻死的茶树进行改种翻新,因为对元顶子茶场的每个人来说,每一株茶树都是他们赖以生活的基础。 一席话,让我猛然间明白,其实茶之对于人,无论是播种、生长、出产还是饮用,都是人们在用劳动来培育,用汗水来滋养,用心来呵护的,人们用劳动来感受茶叶的存在,茶叶则用身体来回报人类可口的滋味。 茶本世间无心叶,浓情作水报君恩。人与茶之间的感情,是在旷日持久的相互呵护中培养凝结的,这种情结,已脱离需要,植根骨髓,浸染精血,浓情相依,一如文化之悠长,浓香,醇厚,绵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