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受北方一家出版社委托,主编《新世纪十年中国文学批评选》。借此机会,我对十年来的文学批评做了一次系统的回顾和反思,从中梳理出文学批评在新世纪前后的变化轨迹和发展向度。我将这种变化轨迹归纳成“从脱离现场到重返现场”的批评转向。正是这一意义深远的历史性转向,建构了我在2011年的文学记忆。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原本相对统一的文学批评伴随着社会转型发生了分化和转向。文学批评的一支主力军在学院的大墙内安营扎寨,并在文学知识生产上凸显其比较优势,确立了学院批评在世纪之交的主流地位。中国的文学批评也因此分化成面向学术理论的“学术批评”和面向文学实践的“实践批评”。“学术批评”开阔的知识视野和前沿的多元理论,一度中止了那种游说无根、即兴而发的批评习气,为文学批评注入了智性活力与学术品格。但当学术批评逐渐显露出它的话语霸权时,一种过度经院化的专业主义倾向也开始浮出地面,学术的偏执规训逐渐导致文学批评脱离文学现场。生活在学院内的教授作家格非敏锐地发现了它所带来的后果——“学术批评完全进入学院体系知识生产的自足循环,与作家和普通读者都没有什么关系”。当文学批评与作家和读者都没有关系时,批评原本承担的功能——推动文学思潮、成就文学经典、创新文学知识、提升文学创作——就无法落到实处。文学批评实际上不再是自己,完全消弭在学术研究的身份中去了。这种专业主义的学术批评脱离了生动鲜活的文学现场和阅读实践,最终演绎成空洞迂阔的“不及物”批评,成为一种被众多读者批评的“批评”。另一方面,关注文学现状的“实践批评”在“学术批评”高调的挤兑下越来越边缘化,也越来越没有批评自信。与此同时又受到大众传媒和文化资本的利益诱惑,一部分软骨的“实践批评”终至沦为功利主义的“实用批评”,成为市场的附庸,丧失了文学批评的独立精神。 事实上,学术批评与实践批评绝不是截然对立的两种批评。两种批评应当是辩证的逻辑统一体,彼此间有深刻的知识关联性。学术批评在建构文学经典的过程中生产相关的批评理论和文学知识,是文学批评的基础研究,但它对文学经典的建构也需要从实践批评中寻求资源和支持,其学术之根要靠实践的活水来滋润。另一方面,实践批评也需要从学术批评的理论研究中借势,运用其批评理论和文学知识展开对文学实践活动的阐释分析,从而在理论高度和知识深度上发掘经典产生和成长的历史脉络,开启文学实践新的可能性。所以,学术批评和实践批评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批评统一体,它们之间的关系本质上仍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对话交流、相倚互重的关系,既难以分离也无分轩轾。文学批评的智慧,说到底也在于有机地协调两种批评的内在关系,在“学术”与“实践”之间寻找平衡的艺术。 令人欣慰的是,新世纪以来文学批评在广受读者质疑的同时,也展开了文学批评的自我反思。一些学院派批评家逐渐认识到文学批评过度学术和过度媒体的双重弊端,认识到学术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对于文学批评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力争使文学批评落脚在文学活动的现场,在公共领域发出更加自主独立的声音。批评的写作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值得关切的变化,出现了不少回到文学现场、融学术性于实践性、既有理论深度亦有思想力量的批评论文。《新世纪十年中国文学批评选》一书从中选出二十六篇文章,基本上涵纳了当下文学中的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指涉到文学与政治的历史性关系、消费文化与文学实践的辩证关系、纯文学在文化转向中的流变踪迹、文学史研究和书写中的方法论、民间文化与叙事模式的深刻关联、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复杂关系、反本质主义与话语建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学的日常化叙事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意识和实践精神有机结合的批评文章,激活了批评的理论生机,建构了批评的主体精神,彰显了批评的话语力量,也完成了文学批评从脱离现场到重回现场的历史使命,为繁荣和促进文学批评开启了一种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