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的一个周末,长篇小说《大秦帝国》作者孙皓晖在成都金沙讲坛上作了近两小时的演讲,与观众分享自己对一段历史的新观点。 从商鞅变法一直写到阿房宫的那场大火,《大秦帝国》让不少人重读秦史,重新认识秦帝国,甚至让不少网友声称自己中了“秦毒”。当然,对这部巨作也有非议的声音,诸如颠覆历史“定论”,武侠+爱情,甚至也有人说“太长了,无法读下去”等等。对此,本报记者对孙皓晖进行了专访。 为大秦帝国正名 记者:对2000多年前的那段历史,你为什么选择小说来完成? 孙皓晖:对于酷爱说古道今的中国百姓而言,话本小说、评书戏剧、民间传说对民众意识有直接的浸润奠基作用,远远大于晦涩难懂的史书。对秦帝国历史的误解和错误判断,同样有这些通俗文学的作用。比如,明清小说《东周列国志》、《二十四史演义》等史话作品,将这段历史涂抹得狰狞可怖、面目全非。虽然,恶毒咒骂已经渐渐淡化,但对秦帝国在中华文明的地位和贡献少有公正的评判,毕竟万里长城、兵马俑、郡县制、度量衡等实实在在地矗立在那里。于是,我就有了将秦帝国说叨清楚的冲动,希望用形象的故事展现这个东方大帝国的生灭兴亡史。 记者:有评论认为,《大秦帝国》是目前唯一一部全面、正面表现秦帝国时代的长篇历史小说。怎么理解全面、正面? 孙皓晖:“全面”是一些评论家的说法,我觉得也许用“全景式”来形容更准确一些。而“正面”是指小说故事的展开方式,主要是指写作特点。 《大秦帝国》中的秦始皇,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形象,而不是猥琐的暴君。秦始皇不仅统一了中国,创建了统一的中国文明体系,还有大规模的建设成就,同时,肃清了北边胡患、大规模地开发岭南地区。“焚书坑儒”是被夸大的历史事件,真相远远不是后世历史学家所解释的那样,它原本是个小小的刑事案件,涉案者绝大多数是方士,并不是儒生。到西汉初期,秦帝国博士宫的儒家博士大部分都还在。 这部作品是要为秦帝国正名,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同时也要批判对儒家的“独尊”。儒家独尊之后的中国古代文明,失去了此前创造力。 新版作了不少文风改动 记者:500万字的小说是不是太长?这本书我们应该怎样去读? 孙皓晖:对于一部小说,500多万字是很长。但对一段历史的书写,绝对不多。实际上我还认为没有写够,所以有了新版,作了不少修订和完善。墨子、庄子、吴起……许多诸子伟人的故事不得不割舍,只有在今后的写作中尽量弥补。 对于将近四分之一的知识性叙述,初读小说时是可以跳跃的。如果要深入了解那段历史,这些知识性内容又是非常有用的,完全可以作为资料分段研讨。这也算是大部头历史小说的特色吧,有完整的故事,有详细的史料。 记者:有批评者说,《大秦帝国》本来是严肃的,但又渗入了“武侠与爱情”,建议将“武侠”痕迹删掉。新版中遵从了这些批评吗? 孙皓晖:新版作了不少文风改动,比如语言方式,述说方式,更接近庄严的历史感。 小说里面确实是有爱情、有武侠,爱恨情仇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当年的侠,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武打。比如荆轲就是一个侠客,但他哪有什么过人的武艺,完全是靠勇气和“正义感”去行刺的,普通的武师哪会有靠近国王不变色的浩然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