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四川文艺出版社的 《中国2011年度诗歌精选》进入了书城众多“年选”之列。据悉,由《星星》诗刊社选编的这本“年度诗歌”已连续出版多年,是选编者个性化“择优录取”,在业界享有一定的口碑,已有稳定的读者群。 《2011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年度选》、《中国随笔年度佳作2011》、《2011年度中国报告文学精品集》……在成都各大书城,这样的“年选”都有专设的书架展示。“选本之最”是广西漓江出版社:每年30多本年度精选集,涵盖小说、散文、诗歌等所有文体。“这些书不会太热,但销势稳定。”成都购书中心负责人介绍说,在国内图书市场上,“年选”是相对稳定的板块。对读者而言,这样的选本价值到底在哪里? 追求个性化 别把选本当“合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在 《2011短篇小说》的序言中表达出这样的愿望:力求选出年度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反映年度短篇小说领域最主要的创作流派、题材热点、艺术形式上的微妙变化。 让读者在大量作品中找到“最佳选择”,是“年选”的初衷。 以漓江出版社为例,上世纪90年代末涉足“年选”领域,除传统文学意义上的小说、诗歌、散文、随笔,还包括“年度文学期刊”,甚至还有 “年度幽默作品”、“年度中小学优秀作文”等图书出版。“其他出版社也在做,但基本没有成规模。”漓江出版社社长郑纳新向记者表示,他们一开始就与中国作协合作,请到高洪波、白烨等担任主要编选者,数量与质量的双重保证,使他们的“年选”成了公认品牌。 文学年度选本种类多元和分类明晰,为读者集中阅读提供了线路。事实上,这些“选本”更大的特点在于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以四川文艺出版社与漓江出版社为例,两家出版社的2011年诗歌 “年选”中,相同选篇屈指可数,同时入选《2010中国短篇小说精选》和《2010中国年度短篇小说》的小说也只有6篇。对此,《星星》诗刊主编梁平认为,选择方向的差异决定了作品的差异:“选择作品主要关注两大类型,即关注社会生活的作品、对汉语言有创造和贡献的作品。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往往和个人阅读感受关系很大,因此差异会很大。不怕有差异,怕的是没有自己的立场。”四川文艺出版社责编之一王梦雪也表示:“选本的价值有时不在于市场热不热,而在于文学的需要。” 双渠道选拔 编辑读者共同把关 对每个出版社来说,从全国近百种文学刊物中甄选“年度精品”,关键是把好作品关。做到“选编严谨,好作品一个都不落下”并不容易。 梁平说:“年度选本往往有很多推荐,熟人的、同事的,但我们的标准是要有‘过人之处’。”郑纳新也提到同样问题:“我们都尽力避免‘圈子’。出版不是资产型的行业,是智力型的产业,眼光是出版业最重要的素质。这在出版选本上得到了体现。” 文学作品最大的价值是流通。“年选”集结出版给作品再次面对读者的机会,体现选编者的文学眼光,也是文学的风向标之一。“是否入选”对作者和读者都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对文学创作与市场也是有效地推动。 与此同时,大量笔会、期刊网络评选的出现,面对海量涌现的作品,年度选本“谁来选,怎么选”?各类评选中“轰动效应”、“阅读量”、“喜爱度”等指标是否有效?最后的评判权也在读者手上。“我不认为重叠和选本多是坏事。文学需要作品,更需要读者,每个选本都秉承自己的原则,这才是繁荣的态势。”梁平表示。 “靠一首诗歌、或者一部优秀作品让多数人感动的年代已经过去。现在的文学作品都是海量出版、排行榜层出不穷,我们也需要信任度高的出版社先甄选,再做选择。”在书城年度选本专柜,读者蒋林说出了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