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发现或创新创作与批评方法,审视曾经的创作实践与批评理论,是文学繁荣的动力。但这无疑需要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深厚的学术功力。
新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毛克强教授、袁平副教授新著的《当代小说人格塑造与人格批评》一书,就体现了评论家长期以来对中国小说尤其是当代小说人格塑造与人格批评方法的思考。在著作中,作者鉴于当代中国小说创作数多质劣和批评囿于陈规或落后于创作的现状,呼吁在小说创作与批评方法中开辟新的途径,提出了人格塑造与人格批评这一理论。理论的提出并非论者空穴来风的主观臆想和一时兴起的灵光闪现,而是基于论者学术跨界的融通与创造。同时,也是著者对当代中国文学的审美观照与热切期盼。我们知道,论者作为活跃在当代小说批评界的中年学者,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就开始持续关注、研究当代中国小说创作和批评,发表了《当代小说文化人格研究论纲——以<白鹿原>为例》等一系列批评文章,出版了《当代小说文化论稿》等多部小说研究专著,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当代小说人格塑造与人格批评的理论主张,开创了小说批评研究的新视点,在学界引起较大反响。
论者认为,中国的人格心理学在借鉴西方人格心理学的基础上,已经发展成熟,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格心理学理论,为审视中国小说人物整体形象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小说人格塑造和人格批评提供了跨学科理论。因此,人格塑造与人格批评已具有了创作的现实基础和跨学科的理论引导。现在它需要的是作家、批评家突破禁锢自己的创作方法和批评理论,去开拓新的路径。
那么,创作如何突围呢?著者在探寻、梳理、归纳了中国小说的演进历史及其人格原型后,大胆借鉴、运用中外人格心理学理论,指出当代中国小说创作与批评必须从人格整体的各个层面和角度去全面地认识人、感受人、把握人、表现人,从而开拓当代小说创作人物塑造的新天地。
而批评又如何突破呢?那就是必须建立更加健康而科学的批评方法,即文化人格批评方法。从更为宏阔的文化与美学的视野来把握人物的整体形象,呈现人物人格的整体性、动态性和个性化审美统一特征,从而为小说批评开辟出新的途径。这些观点的提出,展示了论者作为小说批评家的深远眼光与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