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簸箕甑子当乐器 巧手编成“交响乐团”
时间:2013-04-19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吴晓铃

  簸箕筛豆子的沙沙声、甑子盖开揭的“扑扑”声,再加上竹编钟、拍筒琴等击打出来的清脆响声,竟然也能汇成美妙的“交响乐”。4月12日上午,一曲由竹编乐器演奏的《竹风》在成都望江公园上演,新奇的“乐器”和质朴的音乐吸引了许多市民。这套乐器的作者,是青神竹编的非遗传承人殷超。在用竹子编成巨幅《五百罗汉图》震惊业内后,他用这套竹编乐器,再次展示了竹制品不同寻常的魅力。
  让竹子编出更多花样
  竹铃鼓、竹管、连枪、竹筒琴、刮筒……殷超的这套竹编乐器有20多种之多,其中不乏农人日常生活和劳作所需的器皿,让人大开眼界。作为青神竹编的省级非遗传承人,殷超曾经耗时4年编成一幅38米长的《五百罗汉图》,在一次非遗作品拍卖会上,起拍价就定在560万元。为何“不务正业”,要研制竹乐器呢?“在农村劳动时,我觉得筛豆子、往竹筒里倒米的声音,也挺好听的!”殷超道出初衷。他曾在劳作中仔细分辨过竹制品发出的声音,“黄豆在簸箕里来回滚动的声音如波涛汹涌,使劲盖甑子时发出的声音,又别有一种质朴的味道。如果再能制作一些竹乐器,说不定就能凑齐一套了。”
  2012年,殷超开始着手打造竹编乐器。对乐器并不熟悉的他,专门托朋友从北京借来《世界竹乐器》等专业书籍,了解到竹子除了做成竹笛、竹箫以及芦笙等传统民乐器外,也可以做成刮筒、竹铃鼓、拍筒琴等乐器。去年下半年,他挑选了几位最得力的弟子投入制作。年底,20多件乐器大功告成。
20多件竹编乐器汇成“乐团”
  这套全部由竹子打造的乐器,充溢着原生态的风味。主奏的乐器是由竹子做成的上下各一排的竹编钟,每口编钟的音高,由重轴竹做成的发音片的凹槽厚度调节。担当鼓角色的,是平时我们厨房里蒸菜用的蒸笼、甑子以及长短不一的竹筒制成的竹排鼓。低音部分,由一排长约2.5米和一排长约1.5米的叠加在一起的拍筒琴完成;高音部分由竹铃鼓、竹管、连枪完成,再配上竹筒琴、竹沙锤、能模仿青蛙叫声的刮筒等各种乐器。“你看,这3个蒸笼大小不一样,击打的时候,声音就高低不同!”殷超介绍。为了让“乐器”能够在一起发出“交响”的效果,殷超还专门买了一部校音器,在制作时反复校验,才有了今日的厚薄和大小。
  能演奏《东方红》等乐曲
  青神中学的老师杨帆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声乐专业,他欣然为这套竹制乐器量身定做了一首《竹风》,并且广邀当地的音乐爱好者加入乐队担任演奏人员。乐曲开始,竹筒来回颠米发出的沙沙声,如轻风吻竹。渐渐,簸箕开始来回滚动黄豆,响亮的哗哗声又如山雨欲来。而竹编钟、竹鼓的声音次第进入,听者便恍见竹子的或文静高雅、或宁弯不折。
  今年元宵佳节,这套竹编乐器首次为“友好之春·走进青神”活动献演,原生态的表演让观看的驻蓉各国领事官员拍手称赞。不久,乐手们又排练了《赛马》、《东方红》、《竹林深处》等多首乐曲。殷超说,今年财富全球论坛在成都举行,望江公园竹文化节已向乐队发出演出邀请,届时乐队将每日献演,让更多观众欣赏到竹编乐器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