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雨后的成都阳光明媚。62岁的老成都刘益州背着胶片相机又开始走街串巷,拍摄老房子。 从 1995年起,刘益州开始有意识地拍摄老建筑,迄今保留下来的胶卷底片有3000多张。斑驳的青石板小巷,精致的飞檐斗拱,破败不堪的四合院……老成都的味道,正在经济的飞速发展中慢慢消逝,刘益州用照片让它永远定格。 走街串巷拍摄老民居照片 刘益州的主业原本是收藏,拍照只是在曾经任《川西日报》摄影记者的父亲的影响下,一个小小的爱好而已。1995年,收藏老灯的刘益州突然发现,川西民居在一个接着一个地消失,“也许我们的后人住在高楼大厦里,根本不知道曾经的川西坝子和老成都是啥样子!”他花几千元买了一台单反胶片机,开始走街串巷,到处拍摄民居老照片。 “我记得少城片区曾经有一大片军阀修的老房子,都是巍巍公馆,可惜后来拆得差不多了。水井街片区、四道街片区的民居,当时也大多破败不堪。”刘益州担心自己拍照的速度赶不上城市发展的脚步,于是从1995年到2005年,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拍摄上。早上9点过就骑自行车出发,专门往成都的老街小巷里钻。水井街幽深的存古巷、青石桥拥挤的华严巷、蓥华寺街附近的三开园门楼,都被他摄入镜头。 刘益州家里的底片堆了很厚一摞。最让人惊讶的是,刘益州对拍摄的很多老房子都能说叨点历史,因为他拍照的时候,经常和那里的老人家摆龙门阵。所以,李家钰兄弟宅楼、曾经住过田颂尧岳母的冯家院子,刘益州都能信口说出一段故事。 从老房子感悟建筑之美 刘益州拍老房子,专注于凝聚建筑身上的美感。他曾在博客里如此写道:“2009年末,看了一破旧的民国建筑,感觉建筑对称的楼阁极有雕塑感。旧时的工匠,切筑的青砖整齐、干净,只是岁月的洗涤、打磨、凹凸不平的墙面透着凄凉……” 在四圣祠街一处老房子,刘益州拍下昏暗灯光下灰尘满布的楼梯;在柿子巷建于1931年的王泽俊公馆,他独爱这北欧风情的西式建筑耸立的烟囱;正在维修中的平安巷天主教堂,他从彩色玻璃透过来的灯光中,捕捉到了安静、肃穆和庄严……翻开刘益州的老建筑相册,有廊柱、山墙、雕梁和院落,也有在小巷口倚门而坐晒太阳的老人、担着剃头挑子走街串巷的匠人,甚至还有在摇摇欲坠的山墙角下放着的一个尿罐子。刘益州笑称,把尿罐子拍到照片里貌似不雅,“却正是老民居鲜活的原汁原味的写照。” 如今,成都和周边的老房子已经越来越少,刘益州拍照的时间也少了许多,但偶尔还是会背着相机到处转悠,“哪怕房子被拆掉后的一个雕花窗棂,那也能看出四川民居的艺术之美和建筑之美。”刘益州希望有机会能给十多年拍摄的四川民居搞一个展览,“让大家从照片中琢磨出四川民居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