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教育原理》课程时,导师曾让我们讨论道尔顿“教育万能论”的观点,当时就觉得教育不会是万能的,只是一直找不到解释的原因。如今,在教学岗位待了快三个月,看着班上几个始终游离在我视线之外的孩子,我想我终于找到了解释“教育不是万能的”的理由。
想反驳教育家的观点看来也并非难事,教育的关系是人对人,既然人都不能均衡自己的情感,又怎会拼尽全力去教育好每位学生。我虽不相信教育是万能的,但这不代表教育真就不能改变一个孩子的未来,我也相信,始终有大多数人会相信教育的力量,但我想,当我班上的学生长大成人后,他们之中肯定会有几个不相信教育,因为现在,他们就都已经被排除在教育之外了。
这或许是无可避免的现状,儿童天生的资质和发展的潜力有所不同,学习和交流的能力有所不同,而作为教育客体的教师,在对教育主题施教之时不会不在意这些与生俱来的差距,教师自然的情感也驱使着他们把爱不均衡的分给学生,长得乖、性格好、学习好的儿童毕竟深受每个教师的喜欢;而那些调皮捣蛋、资质愚钝、相貌丑陋的孩子则只能当做他人的陪衬,围在教师身边不停言语却也不会得到教师半点关怀。对于初入教育岗位的新教师来说,这种情绪很容易蔓延,谁也无法阻挡自然流露出的情感,谁也难以对内心不喜欢的人出“爱”字。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爱不能使个体的爱,而应当是一种职业的爱,但职业的爱或许可以做到,那些游离在集体之外的儿童依然不会得到教师真正的爱。
当儿童家长放弃儿童之时,为人师表的我们应不应该帮他们一下?我不能说儿童自己放弃了自己,因为学习的进程对他们来说还长,如今的表现不能代替他们日后的成绩,更不会决定他们未来的发展。但教育需要的是学校、社会和家长三方一起努力,如今一方选择了放弃,其他两方是否能够肩负起教育儿童的使命?我很怀疑,孩子的资质是无可避免的事实,但家长对于教育的态度很可能弥补与生俱来的缺陷。在一方说放弃之后,教育本身建构起来的平衡便被打破,由此而来的便是教师责任心的游离和儿童在班级中重要性的偏离。
“老师喜欢你们每个人”当我面对孩子的发文如实说到之时,我的心里始终会有一种愧疚感,那些面带微笑的孩子们如今笑的更大声,但孩子们们不知道的是,来老师说出来的话都可能是假的,孩子们之中有人所获得的口头的“喜欢”之时暂时的安慰,过不了多久,这些孩子依然是被集体,被教师所抛弃的。
再也别说教师有多么伟大,教育有多么神圣,我们习惯性说出的“喜欢”却是给孩子们心上增添了一道疤哼,等到日后,当孩子们成长懂事,再回过头来想想当时老师所说的“喜欢”和实际对待自己的状况,我想,他不恨教师也罢;若恨的话,真该连整个教育一起都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