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确如白驹过隙,倏忽而已。
年轻人并不知觉,有钱人自行享乐,得势者呼风唤雨,闲适者无所用心。惟有病患者、刑狱者、坚毅者、苦学者、耄耋者……方觉时光珍贵,荒废不得。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有言:过去,周文王被拘囚于羑里,推演出《周易》;孔子被困厄于陈、蔡之间,述作了《春秋》;屈原被放逐,著成《离骚》;左丘双目失明,才撰著了《国语》;孙子被处以膑刑,论撰了《兵法》;吕不韦被贬徙蜀郡,为世人流传下《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于秦国,写下《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士抒发愤懑而作的。简言之,就是大多先贤圣哲因心中有某种郁闷集结,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为抒发悲愤之情,才创作出经典传世之作的。另有一种选择,他们也可不闻不问,消极怠惰,彻底沉闷下去,让自己消隐在时间的长河里,不掀起任何希望的涟漪。
但他们毕竟没有那样做,没有轻言放弃,没有一蹶不振,并不肯虚度,而是积极地做出人生最后的努力,坚持“劳其筋骨,苦其心志”,最终成就了不凡的业绩,令人钦佩、艳羡不已。
世上有争气的,自然就有不争气的。近读《梁书》,其中有篇《鱼弘传》里说:“我为郡,所谓四尽:水中鱼鳖尽,山中獐鹿尽,田中米谷尽,村里民庶尽。丈夫生世,如轻尘栖弱草,白驹之过隙。人生欢乐富贵几何时!”正因为感觉人生享受富贵快乐的时间太短了,于是鱼弘便开始放肆地吃喝玩乐起来。他有侍妾一百多人,浑身有数不尽的金饰、翡翠,衣服、玩物和车马都是当时最绝妙的。看他的奢靡程度,多少人能与之比量?
古至今日,很有一批这样的人,他们本可为邻里乡亲做一番亲善有益的事,为百姓牵线搭桥谋福祉,为光彩的慈善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却不;本可守道、尽孝、创业、持家,可根据亲身所学创立一片天地,或将一生编著成一部为世人乐道的精美励志故事,但却不……生生把自己在虚荣、享乐、娱情、颓废或哈欠连天的氛围中给销蚀掉了,真是可惜!
俗语讲:好死不如赖活着。其积极的一面应该是,倚立潮头,前面就是个天。人从呱呱坠地起就是为受苦而来的,在平常的日子里,纵使你不愿付出太多,也可平心静气,不为烦事所扰,不为恶事所困,坦坦然活得像个人样儿。那些刺头、赖瓜子、二杆子,有必要跟他们计较吗?
母亲生养我们,是让我们守孝道的、做善事的、行大义的,不是让我们吃馍馍混卷卷,整日无所事事游山玩水花钱闲逛的。你有那份心,何不有意养成健康高洁的志趣,为人生指引明确的方向;何不把自己锻造成金刚不屈之身,为黎民百姓所求的好日子遮风挡雨、保驾护航;何不埋下谦虚的头躬勤克捡,为家事国事天下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你有那份心,并且你做到了,你就是崇高的令人景仰的大德典范。
还是让我们沉下心来,做些有益的事情吧。岁月苦短,岂可游乐人生?接下来的时光,日子将会倒转回来,你敢风雨无阻重走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