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直了、别趴下!”这是讲意志坚定不要退缩的话;“豁出去了,管他三七二十一。”这就有点儿意气用事理性不足了。但凡识趣的人,心理阳光的人,都会自觉调剂好生活、工作和交友等各个方面的环节,把正面呈示给大家看。
但也有例外。就我个人而言,自己明明做不到的,反倒要求别人一定做到;要求别人不犯低级错误,自己倒可以偶尔犯之。世上哪有这样的道理?是疑似完美主义惹得祸,还是神经过敏在作祟,不得而知。
总之,经验告诉我,在公证谁是谁非的问题上,在处理模棱两可的事情时,首先就要摆正自己的脑袋,否则,一旦出了事,自己脱不了干系不说,还会累及他人。与人于己都不利的事,最好还是不沾为好。今举三例,以正视听。
第一例:责任重于泰山。唐代的褚遂良被提拔为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唐太宗问他:“您负责记录君王的言行,大约君主也能看一看吧?”褚答道:“现在的起居之职,相当于古代的左、右史,无论善与恶,都必须记录下来,以劝诫君主不做非法之事,没听说天子自己阅读言行录的。”太宗说:“我有不好的言行,您一定记录吗?”答道:“坚持正道莫过于恪守职责,臣的职责就是记录王事,所以对君王的言行一定要记载。”太宗说:“朕行有三:一,监前代成败,以为元龟(明察前代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作为今天的借鉴。);二,进善人,共成政道(选拔品行好的人,共同完成治理国家的大业。);三,斥远群小,不受谗言(斥退小人,不听谗言。)。朕能守而勿失,亦欲史氏不能书吾恶也(我能坚持这三件事而不犯过错,也是希望史官不能记下我的恶行呀。)”
第二例,临难不苟。恰好狄仁杰被酷吏来俊臣所诬陷,被捕入狱。他的下属官吏、当时担任判官的王德寿靠着旧交情对他说:“我想得到一点儿升官的资本,您为我拉上杨执柔为同伙,您将免除死罪。”狄仁杰叹息道:“天地啊,竟使我狄仁杰做这种事吗!”说着用头碰柱,血流满面。王德寿惊惧地施礼道歉。
第三例,谨守自爱。《新唐书·柳公绰传》曰:“门高则自骄,族盛则人窥嫉。”的确,即使有实在的学问、美好的行为,人家还未必就相信。如果有细小的缺点毛病,大家将要纷纷指责了。因此,自身的修养必须严格周到,求学必须意志坚定。士人君子活在世上,自己没有才能,却希望别人重用;自己没有好的品质,却希望别人喜爱,就如同农夫马马虎虎地播种,却怪怨庄稼没长好是上天不给自己恩泽,即使想不饿肚子,能办得到吗?
这三个例子说明了一个道理:坚持做到行端影直,不偏不倚,品德自然高洁,表现自然让人服气。那些夸口说大话又绝不肯付诸行动的人,能指望他们砥砺奋进、成就一番事业吗?
机遇和希望是给随时有准备的人设置的。恭俭礼让,安康舒泰,人们活着的一般意义,大概就在于此吧。也就是说,善于摆正自己脑袋的人,屁股是不会轻易坐到绝不该坐的位置上去的。长期这样做下去的好处,一可以护身,二可以延年,三可以远害,何乐而不为呢?
以《老人与海》享誉全球的海明威先生,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的双料冠军,可谓荣耀之至,但其后他却精神沮丧,在爱荷达干脆用猎枪射杀了自己。以《伊豆的舞女》、《雪国》而闻名于世的川端康成,也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在扛不住自己脑袋的时候,也自杀了。这都是为什么呢?分析一下,我们就知道,这两位文学大师已经攀上了创作的峰巅,但他们也许认为人们仍期望他们奉献出更卓越的巨著来,心理压力使他们不堪重负,最终选择了自我毁灭的路子。
我国的海子、顾城等人估计也是这样的吧,脑子里始终绕不过那个弯来,就只有使自己一死了之。其实,这都与每个人的处世之道有关,关键时为什么就不能把有些东西看淡点呢?真正的强者,应该就是那些荣辱不惊,较少考虑得失,能把自己放在适当位置的人。这种人,他在努力奋斗的时候,也讲科学调配;他在尊重现实的时候,也辨得清未来的方向,决不给自己定一个永远也达不到的目标当包袱背着。
也就是说,凡事太较真了,过于苛责自己了,反而会事与愿违,走向事物的反面。只有那些讲究适可而止的人,豁达大度的人,急流勇退的人,较少功利心的人,把一切都看得很淡的人,他才过得滋润又甜美、安逸又幸福!
对声誉和名位看得太重的人,我建议大家不妨去学学居里夫人。每个人只有对自我人生加以准确适度的把握,才能安稳度过泥泞坎坷、海浪滔天的重要关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