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不吃老本唱新曲“花开的声音”很动听
时间:2013-07-10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张良娟

  全省少儿曲艺大赛让人看到蓬勃生机—— 
  7月7日,第二届四川省少儿曲艺大赛在成都落下帷幕,在“花开的声音——四川省优秀少儿曲艺节目展演暨颁奖晚会”现场,说到收获,省曲协秘书长李蓉的脸上笑开了花:“和2012年相比,今年的大赛不仅参赛曲种和演员大幅增加,节目质量也显著提高。”
  在曲艺发展整体状况不容乐观的大环境下,全省少儿曲艺大赛让大家看到蓬勃生机。
曲艺唱新声,亮丽舞台
  四川清音《秋娃娃》、小品《长胡子的王小毛》、四川谐剧《留守之家》、相声《二大爷又死了》……7月7日晚,进入决赛的21个节目在“花开的声音——四川省优秀少儿曲艺节目展演暨颁奖晚会”上轮番亮相。
  翻看节目表,除了清音《放风筝》和《摘海棠》,难见老面孔。21个进入决赛的节目,90%以上都是原创节目。这个数字让李蓉感慨:“2011年首届全省少儿曲艺大赛的时候,报送的大都是老节目。一个四川清音《布谷鸟儿咕咕叫》,就有五所学校要表演。今年,60个参赛节目80%都是原创。”
  不吃老本唱新曲。指着节目表,李蓉给记者介绍起来,清音《秋娃娃》和谐剧《留守之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留守儿童,小品《长胡子的王小毛》关注快餐食品安全问题,还有唱响美好新生活的四川莲厢《幸福生活乐开花》、快板书《神州天府图》等,绝大部分都是贴近生活、传递正能量的现实题材。
  不少节目的表演形式也有新探索。《秋娃娃》的舞台仿佛一个儿童剧现场,主唱之外,还有一群身着五彩服装的孩子扮作苹果,围绕着果树表演;小演员何圣麟童还在舞台上玩起混搭,把四川金钱板和四川扬琴进行结合,跨界上演了《成都小福娃》。“原创作品不仅节目质量提高,形式也屡有创新,不止在某一个单一的曲种上,而是全面开花。”李蓉说。
传承基地多,花开四川
  从2010年开始,四川省曲协开始与各地中小学合作,创建少儿曲艺示范学校和基地,把传统曲艺带进中小学的课堂。目前,全省已经有30多所少儿曲艺学校,其中不少学校已经形成特色和品牌。“巴中市以清音为主,精品清音节目和新苗不断涌现,在去年的全国少儿曲艺大赛上,《秋娃娃》的表演者雷双霜获得少年组二等奖;资阳的相声已经形成规模,培养了20多个说相声的孩子;岳池是中国首个曲艺之乡,少儿曲艺的涵盖面很广。”李蓉告诉记者,这些曲艺学校已经成为输送节目和曲艺新苗的基地。
   以前少儿曲艺表演的传统节目虽然经典,但是都是在演“成人的故事”,孩子不喜欢演也不喜欢看。相比曲艺而言,更多的家长都愿意让孩子学习器乐、舞蹈、绘画。“现在有了曲艺学校和少儿培训基地,全省少儿曲艺学习、创作、演出搭起了传承与展示的平台,传统艺术越来越受孩子欢迎了。” 李蓉高兴地说。“去年和今年的两届比赛,参赛小演员们在两百左右,基本都来自全省各地的少儿曲艺学校和基地。”连续两年负责大赛统筹工作的黄红军介绍。
记者说话
“花开的声音”还能更动听
  连续举办两年,全省少儿曲艺大赛让人听到了少儿曲艺“花开的声音”,如何让这个声音更动听,传得更远?
  四川扁月亮少儿语言表演影视培训基地校长范杨认为,曲艺的师资、创作力量都有限,不同的学校和地区应该结合当地特色和实际,术业有专攻。“专注某一个曲艺门类,更容易出作品、出新苗、出成果。”
  丰富少儿曲艺剧节目,无论是对培养少儿曲艺传承人还是观众都有益处。曲艺从娃娃抓起,适合少儿传唱的曲艺节目是牛鼻子。李蓉的建议是:一方面,通过大赛涌现出深受儿童喜爱的曲目,应在今后的少儿曲艺教育中应用于教学。另一方面,还要组织专家为少儿曲艺多写段子,形成原创——展演——教学推广的循环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