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成长的声音
时间:2013-07-12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赵明仁

  初夏的太阳温柔得像乡间的少女,每到傍晚,她就红着脸悄悄躲进遥远的山坳,临别时会礼貌地向人们挥手告别,再把余晖洒向茫茫林海,染得万顷碧波五彩斑斓。这壮美奇观使人震撼,出奇的宁静使人心旷神怡。这幕晚景不是每个游客都能欣赏到的,稍不留心就会从身边溜走。
  很幸运,在当地朋友的陪伴下,我能欣赏这奇特的美景,领略大自然的壮美奇观。位于四川省宜宾长宁县境内的蜀南竹海,是以竹景为主要特色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闻名于世的旅游胜地,是我国十大森林之一。景区面积达120平方公里,中心景区5000多公顷楠竹覆盖大小28座岭峦,绵延起伏,逶迤苍莽,宛若烟波浩渺的绿色海洋。
  六月上旬的一个周末,我如愿地在这人间仙境徜徉。天刚放亮,我们一行就踏着晨露上山观竹赏景,登云台俯瞰百龟拜寿,肃然起敬;穿林海看烟雨,如醉如痴;赏七彩飞瀑,沁人心脾;呼吸超高的负氧离子,心情愉悦。美景使人陶醉,不知不觉已进入傍晚,一天的跋涉劳顿,被清新的空气清洗得干干净净。此时的林海显得特别宁静,没有人声喧嚣,没有马达轰鸣的纷扰,只能听到竹壳脱落的啪啪声。声音不大,忽高忽低,但显得富有节奏和韵律。这种声音即或听见,不留意也是难以发现什么的,我也显得特别好奇。同行的长宁县委宣传部老黄解释说:“这叫成长的声音,是生命的礼赞,希望的诞生”。这又使我纳闷,成长是一个极其抽象的概念,无踪无影,摸不着,看不见,怎么会有声音呢?我怀疑这是诗人的浪漫与夸张。
  的确,老黄不仅是个诗人、摄影爱好者,而且是个学农的植物学专家,对长宁竹海的保护开发贡献过智慧和力量,对竹类植物颇有研究。他看出了我的心思,急忙解释说,“竹子是所有植物中生长最快的。从竹笋破土到成熟一般不会超过两个月,特别是慈竹,一天能长到1—2米,夜间的啪啪声就是竹子成长释放的能量,使包裹在竹身的壳脱落而产生的音韵”。这么说,用成长二字解释这种声音是有道理的。
  老黄对竹子情有独钟,满口尽是溢美之词。他说,“竹子不仅给大地披上绿装,而且给人类带来清新的空气和养分,全身都是宝。竹身既可编各种家什,也可做建筑材料,还可造纸;竹根可做精美的雕塑装扮生活;竹叶可入药清热解毒,使人健康。竹子是经济价值极高的物种,可是它的欲望却很低,只要栽下,不需除草施肥,就会借助土壤和阳光顽强地生长。更可贵的是,竹子的生命力极强,春天里它茁壮成长,夏日里它英姿勃发,寒冬里它英勇不屈,真可谓,雪压枝头低入泥,但见阳光与天齐。”此时,我对大诗人梅尧臣“移丛几千里,不改生幽谷”、董必武先生“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寒霜。昭苏万物春风里,更有笋尖出土忙”的诗句,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
  走着走着,老黄又愤愤不平起来。他说,尽管竹子无私无畏,坚贞顽强,高风亮节,不图回报,还是有人歪曲它的形象。比如往往用“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来形容无才无德之人。用“门前几丛竹,不容有它树”来形容它的强势与霸道。老黄的不平是有道理的。你想想,没有嘴尖皮厚腹中空,哪能“声破寒窗梦,根穿绿鲜纹”。没有竹的强势与可爱怎会有司马光“吾爱王子猷,借斋也种竹,一日不可无,潇洒常在目”的传世名句。
  走在茫茫而幽深的竹海里,踏着竹叶铺就的海绵道,一阵微风把我从梦幻中吹醒,埋藏于大脑深处的想象也突然丰富起来。是啊,我们的孩子不正是春天破土而出的竹笋吗,相信他们成长的声音是所有天下父母都乐意听到的。不是吗,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早日脱去身上的稚气之壳,成长为高风亮节的参天绿林,把清凉留给大地,把智慧和财富奉献给人类。
  夜幕降临,站在高高的山顶,宽阔的高速路不断向远处延伸,大城小镇的灯火像满天的星斗不时眨着眼睛——宁静的竹海,让我听到了伟大祖国成长的洪亮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