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诗界的“体检”与出路
时间:2013-07-30 来源:中国作家网

  读罢杨志学的《今日诗人为什么不容易出名》(见2013年4月2日《人民日报》第14版)一文,这几天,脑海里老是出现这样一些伤感的文字:过去,“一首诗可以使一个诗人一举成名”;如今,“这样的情形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了”。杨先生在这里,仅仅是说诗人成名的环境变了和诗人今天的“不胜寒”吗?

  笔者搜索了一下,其文转载达数百次;相关评论30余篇。有的说杨先生写的是当下诗界的缩影,有的认为是对诗歌现状的探讨,个人以为,于诗坛应该视为“一次及时的体检和有益的引导”。

  文章是这样分析诗歌的环境的:“诗歌是一种与农耕文明相联系的文学艺术形式,它的发展繁荣和一定的历史阶段联系在一起。”他说,“诗人这一行当,与田园牧歌相联系,与山水边塞相适应,与徒步舟马相协调。”“诗的最高境界在于表现出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之间的亲和而神秘的关系。”接下来,作者就指出了当下的变化:一旦工业、经济“走到取代农耕文明的地步”,对诗人和诗歌“就会造成极大的冲击”。

  显然,这不是在简单反映诗歌环境和诗人所面临的困惑,它既涵盖了一个诗界学者高屋建瓴的观察,亦有纵观历代诗人命运和当下诗歌兴衰的思考。

  杨先生观察敏锐、分析理性,而且见解独到。他说:“诗歌走到今天的地步,过去,人们常常从诗人身上寻找原因,似乎是诗人自己不争气。其实,这是不公平的。”他认为,导致诗歌退出中心、走向边缘,是一种强大的难以抗拒的社会力量。今日诗歌风光不再还有其自身因素,而今诗人更多地考虑了文本价值和艺术价值,与大众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不难发现,作者是在寻找和放大“病源”,目的是为了让人把当下的诗歌环境看清;在文章最后,他向一些迷茫的诗人发出一种清晰的声音:今日诗歌环境,于诗人也是一种考验。“有志于诗歌艺术的人,自然可以静下心来写作。超越名利,本是一种很高的诗的境界。”同时强调:“诗常被誉为最精粹的艺术形式,诗人常常被称为民族的代言人……”在这里,面对大家林立的诗界,杨先生自然不会去指手画脚,但依然不难看出他是提示诗人:

  一、走出迷茫,积极适应新环境。众所周知,社会现实是滋生、润育文艺作品最肥沃的土壤。任何时期的诗歌,要想脍炙人口、产生轰动,首先就必须把诗歌的根须扎进生活的土壤,力求作品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的灵魂。无疑,这就要求诗人必须积极主动投身现实生活,而不是让现实环境来适应诗人,更不能带有传统的思维模式,抱着幻想、观望、等待的态度,“一首诗可以使一个诗人一举成名”不在过去那个“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现窝窝”了。

  二、不再徘徊,激情应对“多元化”。面对网络、影视、音乐、棋牌等林林总总、高雅庸俗的多元娱乐形式的衍生红火,杨志学先生没有“授人与鱼”,却有“授人以渔”的同工之妙。他提醒诗人,应该持守高尚的“境界”,要经受住环境的“考验”,把自己融进时代,让诗歌的角触伸向多元领域、延伸到更多人群,确保高涨的创作激情,既不排除表现自我,也要重视多元群体,从而发现他们关心的、盼望的、想表达的问题,写出他们心头的情绪,以诗歌脍炙人口、灵活而富张力的特点,发出民族、时代的心声。

  当然,杨先生的文章并非医治今天诗歌只是一些俗世高人“自言自语”的灵丹妙药,至少《今日诗人为什么不容易出名》一文有助于诗界启开智慧之门,心有灵犀的诗人可以发现一缕属于自己的灵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