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鲁迅文章该不该退出教科书”的话题,再度引发公众热议:因为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初中一年级(上)语文课本,剔除了鲁迅的《风筝》。 早在4年前,人教社首次在语文教材里剔除鲁迅的《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文章时,就曾引起过争议。这次教材变动中,去掉了鲁迅的《风筝》,增加了史铁生、贾平凹等名家的经典,同时鲁迅在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以另一种方式亮了相。 纵观人教社初中语文课本,共有鲁迅6篇文章,仍居作家之首。因此,“鲁迅文章退出中学课本”,这一说法是很不准确的。 其实,对鲁迅作品退出中学教科书,笔者认为也不必莫名惊诧。根据学生学习实际的需要对教材进行更新是教材发展的基本路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障学生学习的质量。鲁迅先生的文章比较深刻,刚刚脱离小学时代的孩子们理解起来比较费劲。相关专家表示,相比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而言,鲁迅的文章入选中小学教材(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教材)篇幅呈下降趋势。一些深奥难懂的内容被替换或调整到高中阶段。笔者认为,这正是对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尊重。 鲁迅和初一小朋友的告别,何尝不是对先生的另一种尊重?当孩子们视野更加开阔,知识积累更加深厚,必定更能读懂先生在《药》里表现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在《为了忘却的纪念》里流露的那种激愤。彼时,当长大的孩子们在理解的基础上主动去阅读鲁迅,必定能更加感受到鲁迅的伟大和独特,鲁迅精神岂非离今人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