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亡与命
时间:2013-11-12 来源:中国作家网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篇便不得不引用朱自清先生的这句话。

  这几天又看了一遍《入殓师》。影片里,小林大悟由最初对于遗体的恐惧到最终能够平静地看待死亡。入殓的意义已绝不仅仅是为往生者擦拭、更衣、化妆。它把逝去的人重新唤回,赋予永恒的美丽,这个过程平静细致而温柔,重要的是充满爱。入殓是神圣的仪式,它包含着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对死亡的敬畏,对人自身灵魂的思考,这是一种灵魂的超度。

  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学说认为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种趋向毁灭和侵略的本能冲动,死亡的本能设法要使个人走向死亡,因为那里才有真正的平静。只有在死亡——这个最后的休息里,个人才有希望完全解除紧张和挣扎。这好像邪教学说般的理论为很多人所不能接受,他们认为弗洛伊德简直是在宣扬死亡,怂恿自杀。

  气移象转,瞬息万变。生命本就在这变化中寻求一种平衡和归宿。《雷雨》中,周萍以一声枪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给了观众一个回答,死亡是伦理与欲望在周萍心中挣扎所产生的协调物,死亡在这里变成了一种解脱,一种归宿。乍一听,这的确有些骇人听闻,生命是开始,亦是终结,当一个人以某种方式结束了自己时,你还对他希求什么?又能获得些什么索偿?死直接宣告了“虚无”,所以死从来都是可怖的。

  生命是一种轮回,由生到死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第一声啼哭宣告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咽下的最后一口气再将我们归还给这个世界,从无到有再到无。人们常说“世间走一遭”,走了一圈回到原点,由平静归于平静,这是一种自然的轮回。但如果说生命是一个圆圈,人们便相信死亡不是终结,就像看见了海豚跃出水面再落入水中一样,人们宁愿相信只目睹了生命不完整的“这半圈”,还有水面之下的“那半圈”没有呈现。

  剩下“那半圈”是什么?人类从来都是不乖的,于是那些敢于探讨死亡的人开始攀向兔毛的顶端,去寻找神秘的“那半圈”。努力从来不会东流,答案是“宗教”。 人类为什么需要宗教?物质上的满足会使我们产生安全感,而物欲的膨胀带来的便是精神上归属感的消逝。如果说房屋是肉的居所,那么宗教是灵的归处,宗教让人有信仰,让人虔诚和宁静。但为什么宗教又总是和死亡系联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宗教是比死亡更高一层的归宿。

  人站在宇宙之间有两种力量:上下之力,前后之力。竖直之力来自天地宇宙,是孤独的。水平之力则指我们与其他人等等之间的能量,具有社会性。而在绘画中,人类的身体被称为正极空间,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被称为负极空间。所以当一个人只关注自身时,正极的空间于是开始拓展,负极的空间随之被压缩,空间的运行出现了失调,这是一种阴阳不平衡的表现,就像每个人身上两股力量之间的博弈一样。当竖直之力削弱时,人们便开始缺少幻想的勇气,放缓探索真理的脚步,而水平之力的膨胀让我们变得入世、现世。相反,当一个人拥有正气的时候,腰板总是挺得笔直,好像有天地之力牵引一般,古人云“浩然正气”并非没有道理。因此,人们总喜欢用高度上的差别来寄寓某些含义,就像我们总要仰起头来才能看见面前的神像一样,在瞻仰神圣与圣洁之前,我们总要先踏上几百级的台阶。

  低头看看脚下的这块土地,再抬首看看头顶的那片天空,它能给我幻想,给我诗意。 “诗意地栖居”才能不生活在生活的表面。人的心里总要留有一片圣坛,在那儿安放着宁静。累了的时候,可以到这儿来疗伤。而当我们的倒影出现在圣坛的水面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水面越平静,倒影越清晰。这才是生命应有的本真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