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高一时不是这样,班主任常向我表扬如何如何聪明,仅是说学习上主动性不够,不喜欢穿校服” 吴小丽的父亲对我说,“不知怎么孩子上了高二文科竟会……”
顺利地送走今年的这届毕业生,服从学校的统一安排,我给高二的一个文科班当班主任。我没想到,报名注册时没来别人代办的吴小丽居然是以这种形象迎接班主任我的第一节课:个子矮小的她,没有坐到我通过打听她的身高而安排的位置,却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且不说通过座位来判断她是不是已不列为高考重点关注的对象,单凭她的穿着妆饰,就会让人马上产生她不是学生,不是未成年人的看法——头发理得很凌乱,而且染成了黄色,是时下社会上小太妹们理的那种;脸小,眼睛也不大,一个耳朵上钉着两三个耳钉,牙齿笑起来小小的也不整齐;裤子上大下小,上衣也丝毫觉察不到有少女的气息,却神情显得很傲很傲,好似对谁也不信任,对谁也不屑一顾……
课外活动,我就把吴小丽请到办公室单独给她讲校规校纪,讲奇装异服,讲美,讲理想,讲自信。晚自习,我专门找出吴小丽的学生手册和报名注册时的家庭信息,看看高一阶段她有怎样的表现,分析她的家庭是单亲还是留守儿童还是夫妻感情不合,想想她是否以出格形式来怀念以前的班主任而抗议我这新班主任……
近一周时间,我从她高一的班主任那儿了解到了一些有关情况,我从她高一时的同学那儿了解到了一些有关情况,我还从认识她的学生那儿了解到了一些有关她的情况……
原来,学生手册上那些闪光点,是班主任搜肠刮肚找出的;那些还不低的学课成绩,是吴小丽在考场频繁左顾右盼的回报……
巴金曾讲:“说真话不应该是艰难的事情。我所谓真话不是真理,也不是指正确的话。自己想什么就讲什么;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这就是说真话。”在提倡赏识教育的今天,很多从教者都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为借口来充当“好好先生”。事实上,学生需要表扬,就像树儿需要阳光雨露;学生也需要批评,就像小树需要剪枝。而无原则的赏识就如毒药,伤害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家陈洪娟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某企业举办一场“迎国庆60周年”征文比赛,她受邀担任评委。在评选时,她提议给一位从小患小儿麻痹症且一直坚持写作的作者受予三等奖,另外两位评委立刻表示同意,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作家却严肃地说:“如果你们是因为他附的这封信而决定给他授奖的话,我表示反对。”老作家解释道:“文学是需要天赋的,光有勤奋是不够的。他在文学的道路上跋涉了这么多年,却依然作品构思一般,文字也不优美,这说明文学这条路不适合他,他应该适时放弃。如果我们为了鼓励他让他获奖,很有可能就会误导他坚持走一条完全不适合他的道路,到头来一定是一事无成。”
有位姓段的文学爱好者带着自己的习作从陕西户县来西安拜访陈忠实。陈忠实读完后觉得很是一般,但为了不打击这位小伙子对文学的热情,陈忠实还是说了一些鼓励的话。可是让他没想到的是,十多年过去了,小伙子一直坚持写作,别人给他介绍的工作他不做,家里的农活也不干,一心扑在写作上。亲朋好友劝他放弃写作,他不为所动,并说:“作家陈忠实说我写得不错,只要坚持,总会成为名作家。当年陈忠实不也是在农村苦苦写了好多年吗?”陈忠实后悔他当时没有实话实说。
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认为,那些小时候经常受到父母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很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失望。表扬需要讲究科学、讲究艺术。我告诉吴小丽的家长,老师表扬学生并非学生一定优秀,有时是老师鼓励学生而采用的一种教育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