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让年味更香纯些
时间:2013-12-23 来源:中国作家网

  “年”的本义是谷物成熟。过年是中国第一大节,是团圆、喜庆、丰收之节,是辞旧迎新、充满希望和祈盼之节。几千年来,炎黄子孙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年”,即使在战乱年代也不曾废弃。按理说,如今这样的和平盛世,年应是越过越热闹,越过越有味的。可事实并非如此,许多人有“年味越来越淡”、“过年没意思”、“过年又忙又累又烦”的感想。这究竟怎么了?中华民族传统第一大节在信息时代该怎么“过”,才能让它散发出应有的文化和情感芳香?

  我想,首先是我们要从教育层面补救。当代的年轻人哈美、哈韩、哈日、哈泰……哈着哈着,诸如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过得热闹有味,而像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却淡然甚至漠然视之。我们不能一味批评年轻人浅薄无知,反思一下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与投入的力度,出现这种现象并不奇怪。90后80后甚至部分70后对中国年节的文化意义认知极少。年节庆祝仪式参与极少,自然失去了对它们的认同感。认为那只是“过时”“迷信”的代名词。不懂得过年有增进亲情、沟通人心、和谐人事、凝聚血脉伦理关系等文化意义;不懂得过年仪式表现了人对祖先的感恩、对自然的敬畏、对亲情的珍惜。于是,许多人因为工作忙、赚钱少,不回家过年,让老人在团年饭桌上看着摆放在桌上的碗筷黯然神伤。自己在外只能通过电话或视频给家人拜年,终究少了份热热乎乎的人情气味,让人觉得大年夜更漫长、更孤单。

  想想吧,人活在这世上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什么要赚钱?很多人会回答赚钱是为了养家,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好。可家除了物质上的“养”,是不是更需要亲情的“养”?自己生活得更好难道只是物质上的衣、食、住、行条件好了吗?难道不是更需要心灵上的满足吗?俗话说:“有钱无钱,回家过年。”说的不就是这个道理么?

  今年电视上有个可爱的公益广告:“这可是我们的节日哟!”这句话我们记住了,这是个很好的尝试。我们的“根”在传统文化里,人失去根,怎么能活得滋润茂盛?其实每个中国人都有接受传统文化的需求。关键在于,我们的教育、文化部门应该在宣扬传统文化的方式和投入的力度上花心思。在搞好传统文化的活动上舍得花钱费神。

  其次,过年假期还不够长。虽说春节有七天长假,可除掉来回时间,最多五天。这五天任务繁多,走亲访友必不可少,真正能坐下来与家人好好吃顿饭,好好聊会天谈谈心的,真的不多。许多人过年反倒忙得没黑没白,最后又巴不得赶快回去上班。重新过那过厌了的“程序式生活”。

  这么匆忙,还来不及体味过年的乐趣,年就过了。难怪我们在外的人轻易不回家过年了。我们设想,如果过年假期能延长到正月十六,那就真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休息节、狂欢节了。也许有人要说了:“那社会不发展了?”可是请想,为什么要发展那么快呢?快速的发展真的是“发展”吗?自然运行自有规律,违反规律一味求快,势必破坏生态环境,导致危机和灾难。“欲速则不达”,有什么好?你看,美国发展够快吧?可如今,金融危机爆发,债台高筑,四处搜掠,左支右拙,真够累的;不丹发展慢吧,可人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真正地慢得有滋有味。我们中国人口那么多,国情那么复杂,地区发展不一样,怎么能总是快快快呢?这些年,制假造假,贪污腐败,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人心躁动,道德滑坡等等负面新闻不断。这与过分追求快不无关系。我们不妨慢一点,稳一点,悠闲一点,享受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老民族的独特韵味。

  过年最少放半个月的假,才够人们把年过得更纯正更香浓。时间充裕了,一家人聚在一起共同完成过年的种种仪式和活动:大扫除,家人齐动手,劳动最快乐;备办年货,各人提要求、出主意、分工采办,培养家庭观念和责任感;做年粿,一家老少都参与,边做边聊天打闹,其乐融融;祭祖宗,分工合作,人人参与,长辈说说先祖的良言懿行,有利于家庭和睦,孩子健康成长;年夜饭,团坐一桌,在自家房屋里,高高兴兴,和和美美,欢声笑语。过年走亲访友,同学聚会,家庭拍照录像,放鞭炮、放烟花,猜谜做游戏……喜欢唱歌跳舞的,搞搞小联欢;喜欢运动的,组织个比赛;喜欢打牌的,搓搓麻将、打打扑克(不过赌注别下得太大,小赌怡情嘛!)……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认为,过年要把握住年的仪式感。缺少了仪式感,便缺少了对“年”的理解和认知、尊重与敬畏。“节日的仪式,有时就是节日的内容,剥离了欢度节日的仪式,便也容易让节日徒剩下了一件漂亮的外衣而缺乏了鲜活的生命。”这话说得好,只有人人行动起来完成完成过年的种种仪式,共同参与过年的各项活动,才能赋予“过年”鲜活的生命和生动内涵,而不是徒留苍白的群发拜年短信和一顿顿让人生腻的吃喝。

  年味的趋淡和人们怕过年的心理,还与当今社会价值观念的错位有关。过年变味,罪魁祸首非“金钱至上观”莫属。你看,过年成了“烧钱节”,钱就真的成了“纸字”,大把大把地“烧掉了”。过年期间,物价暴涨,尤其在我们这种“天高皇帝远”的小乡镇。比如,本港鳗鱼可以涨到一斤七十元(平价二三十元),可人们觉得也正常,照样有人买,甚至供不应求。“过年”成了炫富、攀比的平台。现在的社会,不太理会钱来路是否正当,反正有钱就是爷就是横!有些钱来得容易,过年的挥霍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像今年正月初五,一个歌舞厅里发生了两群人竞价“抢”一个陪舞小姐的闹剧。价码竞到多少?五万!(平价一至两百)最后闹到双方动手打架、有人受伤入院的地步。还有某暴发户,专挑今年政府禁售、限售的食物,如鲨皮,鱼翅,熊掌等,置办十万元大宴请亲戚尝尝“山珍海味”!这过的是什么年?全变味了!这些暴发户如此烧钱。导致本地区物价疯涨,这可苦了老老实实挣干净钱的人们。要知道,本地教师的月工资平均才两千元左右啊!

  水涨船高,过年红包里的“馅”份量也越来越重。压岁钱压的不是“太岁”,而是囊中羞涩的人。有不少收入低的人,最怕的是不懂事的小孩当着众多亲朋好友的面拆开红包抽出里面的钱,别人包的是一百几百甚至一千,你才包十块二十块钱,想想有多尴尬!据新闻报道,今年内地城市小朋友的压岁钱又创新高,过万的已不稀奇,不上千的反倒被人耻笑。如何管理压岁钱,成了家庭教育的一大难题。

  唉,过年红包也叫“利是包”,本来图个吉利,讨个祝福而已。钱的多少随人经济水平和心意,是不重要的。可现在红包里的钱成了衡量人情、财力的东西。“利是包”包住的不是吉祥、祝福,而是庸俗、势利,充满了铜臭味!

  如何正确处理过年“红包”?我觉得应该向香港人学习,香港经济发达,富人很多,但他们的红包里装的可以是五块、十块,也可以是祝福的字条,没人会觉得吝啬。发的人轻松快乐,收的人也快乐轻松,大家图的本来就是“利是”,何乐而不为呢?

  使过年变味的,除了拜金主义,还有公共道德集体观念的缺失,自私狭隘思想的大行其道。

  过年是垃圾最多的时候,公共场所的垃圾清不胜清,因为许多人还没养成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

  以往的过年“闹热”。如舞虎狮、英歌舞、办景、唱曲、猜灯谜、拔河比赛等,似乎都销声匿迹了。只有英歌舞偶尔出现,但据说因为后继无人,这支队伍也面临解散的危险,这与英歌舞演员的工资待遇低有关。当然,如果仅从“赚钱”的角度考虑,是没人去参加这些活动的。

  没了“闹热”,赌博便做了过年的主角,大小乡里,街头巷尾,厝内厝外,触目可见的是赌摊,随处可听到的是麻将声、赌徒的吆喝声。而且这几年赌注越下越大,有的村子,因为“黑色经济”猖獗,下赌注的钱是成捆成扎算的,更夸张的是,有人嫌算钱费时间,干脆用尺子量。输赢过百万已不成让人震惊的新闻。赢的让人感叹,输的令人唏嘘……

  这样的过年,充满了铜臭味,酸腐味,真是让人伤感、无奈、郁闷。这种时候,我们会心生疑问:我们还是生活在有五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的中国吗?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哪里?我们的人民政府是不是该行动啊?是不是应该扶助组织那些有益的群众性活动;打击歪风邪行,惩治违法犯罪行为?

  我们美丽的春节、快乐祥和的春节不能只从电视机里的春节联欢晚会里寻找虚幻的影子。我们要好好过年,让我们的年过得越来越有味,让年味更纯正更香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