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常常被病房来电吵醒,你轻轻告诫我‘耐心!’一旦需要抢救病人,你立刻披衣起床,送我出门,叮嘱道‘尽心!’……”一首名为《献给外科医生的妻子》的诗歌,曾在网络和医学、文艺刊物上广为流传。这首诗的作者便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胆胰外科教授、有“柳叶刀诗人”之称的何生。 2月17日,年过古稀的何生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写诗起初只是他业余时间的“自娱自乐”,没想到晚年能出版诗集,去年还加入了省作协。如今,何生仍保持着几乎每天写一首诗的“高产量”,“打算今年再出一本诗集”。 “文学少年”拿起手术刀 何生从小酷爱文学,在中学时代就写诗千余首。可是,高中毕业时他却背负着家人的期望,选择了医科。“本想着可以学习鲁迅和郭沫若,来个‘弃医从文’,没想到进大学后我还真喜欢上了医学。”但何生仍然没有放弃文学理想,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还翻译了20多首外国诗歌,锲而不舍地追求着少年时就在心中燃烧着的文学梦。 大学毕业后,何生留在华西医科大学任教。几年之后,拿起“柳叶刀”,成为一名外科医生,这一干就是近半个世纪。“当了50年医生,我也写了千余首诗。”何生笑着对记者说。很多人都好奇,医生工作这么忙,他怎么还有时间写诗?“对于我来说,手术本来就是一首悲壮的诗。我写诗都是有感而发,灵感来了就在本子上写几句,事后稍加整理,根本不花什么时间嘛!” 从医几十年来,何生养成了做“手术笔记”的习惯,“每次手术后都会写一些手术中的心得体会,有时候兴致来了就以打油诗代替。” “包,气包,冲击感,腹壁缺损,通常还可纳,嵌顿则肠梗阻。”在《宝塔诗·疝》一诗中,何生用诗意的语言写出自己对“疝”的理解。在《西江月·肝外伤治疗进展》一诗中,何生又用“保守绝非消极,‘创伤控制’为要,缜密止血争分秒,起死回生曰高”写出对新治疗法的看法。 由于一边拿着柳叶手术刀,一边又握着笔写诗,学生和同事便打趣地称何生为“柳叶刀诗人”,而他笔下那些描绘医家辛酸苦辣的诗歌则被称为“柳叶派诗歌”。 “华西诗社”多知音 在学校的鼓励下,何生讲授了一堂名为《医学与艺术——医师的职业艺术修养》的课程。5年来,这门课程竟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之一。在何生看来,“艺术渗透着医学的每一个细胞,医学闪烁着艺术的光芒,医学与艺术交相辉映,铸就生命科学的辉煌。” 一首名为《当癌症突然来敲你的门》的诗歌,数次在课堂上被学生提起。“当癌症突然来敲你的门,千万不要被这晴天霹雳吓昏……相信吧!幸运之神必将眷顾那些坚韧无畏的人,以上是一个老医生先给你的劝慰与慈忱。”何生告诉记者,多年前,一位贵州的病人曾在绝望中找到他,经过两地奔波的4次手术和自己坚持不懈的鼓励,终于将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现在那个病人已经又活了17年,每年春节都要打电话给我拜年。一来二去,我们也成了朋友。” 如今,虽到了退休的年纪,但“闲不下来”的他依旧在医院忙碌着。除了每周定期在门诊坐诊之外,他还被推选为华西医院诗歌爱好者组织——“华西诗社”的名誉主席。诗社的成员,皆为医院各科室的医护人员。“我们定期举行诗歌朗诵会,朗诵会上不少成员都会拿出自己的新诗和大家分享。” 对于自己“奋战”大半生的华西医院,何生总有着“浓得化不开”的情结,就像他在《当我从外科楼前走过》一诗中写的那样,“当我从外科楼前走过,华西巨钟在我脉管放歌:人生总有花开花谢,潮起潮落,何须酸楚?何须落寞。”何生仍在用诗意的人生向后生讲述着自己对医学和文学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