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四川省及成都市第33届“爱鸟周”活动在成都动物园启动。作为世界上拥有鸟类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近年出现了阵容庞大的观鸟、拍鸟一族。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生态拍摄有一套基本的道德准则,那就是绝不能影响野生动物的自然生活。 作为“野性中国”工作室以及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IBE)的签约摄影师,西南交大老师董磊近日揭露了野生动物拍摄的诸多“黑镜头”:食诱、摆拍、吆喝惊吓……他呼吁:“自然拍摄时要有所禁忌,并非要捕捉到动物的每时每刻,而是要尽量保护动物的‘野性’尊严。” 大鸟哺食 温情背后也许粗暴残忍 [镜头]鸟妈妈一动不动在鸟窝里孵蛋,大鸟衔食喂养嗷嗷待哺的小鸟……殊不知,这种温情画面完成的背后,有可能是粗暴残忍的拍摄手法。 董磊在IBE中专职拍摄鸟类,深知鸟类极易受到惊吓。“国际上划分过鸟类与人的安全距离、警戒距离和惊飞距离,像麻雀这种常见鸟的惊飞距离有7米,而鹤类往往在几百甚至上千米左右。因此,拍到鸟类好照片并不容易。”于是,一些拍鸟人开始绞尽脑汁搞“创作”。 鸟类往往筑巢于隐蔽之处。为了拍到完美的大鸟喂食照,有人会修剪树枝,清理鸟巢周围的障碍;也有人会直接把鸟巢端下来,近距离拍摄。“这样做的后果是,鸟巢再没有遮风挡雨之处,受到惊吓的大鸟也许还会直接弃巢,而没有大鸟喂食的幼鸟几乎就没有存活的可能。”董磊说。 有的摄影师用“食诱法”拍摄越冬候鸟,同样对鸟类造成极大伤害,董磊说。由于活的虫子更便于让鸟儿看到,有人就用大头针把虫子固定在某处,这样虫子不能爬走,扭动的身体还能吸引过往鸟儿。“这种拍摄最可怕的后果,就是鸟儿连别针一起吞下。” 为了拍摄鸟类起飞,不断惊吓、驱赶疲惫的候鸟,这在四川的候鸟越冬区也不鲜见。“这将严重影响鸟类的进食和休养生息。或许第二年,候鸟就不敢到受到惊吓的越冬地了。如果找不到更合适的越冬地,生存就可能受到威胁。”董磊说,因此,守候而不食诱或驱赶是动物摄影者首要的拍摄法则。此外,尽量在安全距离拍摄、不影响鸟类正常生活,以及远离鸟类巢穴,都是动物摄影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 虐待动物 摄影大赛“一票否决” [镜头]最近几年,网络上出现很多野生动物“逆天”照,比如树蛙打伞,或者蜗牛妈妈把小蜗牛背到背上,以及某种爬行动物做出李小龙式的抬腿姿势等。根据动物学家指证,它们的肌肉绝不可能允许做出这种动作。这些往往是虐待动物的摆拍事件。 董磊说,前几年,有一组树蛙打伞的萌照走红网络。画面中的树蛙,在倾盆暴雨中,居然懂得手持伞状草叶挡在头上。更夸张的是,它甚至还知道根据雨的方向调整“伞”的方向。照片在网上出现后,引来网友铺天盖地的赞美和疯狂转发。“不过照片里树蛙最后肯定是死路一条。” 有网友专门研究了照片,发现树蛙左腿已经被掰得渗出了血丝。董磊说,为了让树蛙任人摆布,拍摄者会先把它放到冰箱里冻得半死,然后就随意摆出想要的造型。即使它的肌肉不受伤,也会因为被冻和揉捏折腾了半天,几乎再无生存的可能。 去年,某自然杂志曝光了一组动物摆拍照,有的用胶水把蚂蚁粘在地上,有的直接把两只蜗牛重在一起。几年前,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大赛获得一等奖的雨中蜻蜓,也被动物学家指出系摆拍。“动物拍摄原本是展示动物最美一面,以此唤起人对动物的关爱。如果为追求照片之美就虐待动物,那就与初衷背道而驰。”董磊透露,如今国外知名的摄影大赛,都要求拍摄者出示原片。一旦发现有虐待动物或者食诱等情况,一律“一票否决”。 保护“野性” 请隐蔽和保持距离 [镜头]2007年,董磊和中国著名动物摄影家奚志农到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拍照。他们在山顶上搭起帐篷,等候着羚牛的到来。果然,毫无防备的羚牛群慢慢靠近,在帐篷十几米处悠闲地吃草、打闹,秀出最生动的表情。 为了尽量避免对拍摄对象的干扰,如今不少自然摄影师开始采用隐蔽拍摄以及红外触发相机的拍摄手法。 在若尔盖草原,董磊和奚志农通过隐蔽拍摄,捕捉到一群小猫头鹰嬉戏的照片。“当时我们路过草原一处岩壁,发现有几只小猫头鹰正在草地上学习飞行。”不过,见到有人经过,猫头鹰很快躲进岩缝中。两人在距离岩壁不远处悄悄搭起帐篷,开始耐心等待。不到半小时,就有幼鸟探出脑袋,蹑手蹑脚走了出来。见周围没有人影,便大胆飞到草地上。不久,4只猫头鹰便开始在帐篷外练起飞行,直到累了才淡定离开。 为了拍摄到比鸟类更容易受惊的哺乳动物,摄影家们往往要做很久的准备工作,如摸清动物活动范围、熟悉动物习性、准备隐蔽帐篷等。“但因为人有气味,有些动物也不会出来。”董磊说,所以为了拍片,在帐篷里一呆就是两三天。 在红外触发相机被应用到野生动物拍摄之后,他们的工作就更不影响动物们了。原来,这种红外触发相机可以感受到热量和动作变化。提前把相机放在动物经常路过的地方,动物出现时就会自动拍照。在云南思茅以及四川等地,董磊用这种相机拍摄到很多野生动物照片。他曾把相机放到一只黄鼠狼经过的地方,结果拍下了它偷偷摸摸想要进入农家觅食的有趣画面。 在董磊看来,热爱动物并不是要不择手段将其收入镜头,保持其野性的生活状态,还需要更多的动物拍摄者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