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一府两院 >

建设产业承接地 打造休闲后花园——大竹县“融入”重庆加快发展的思考

时间:2010-07-27 来源:大竹县委
  

中共大竹县委副书记、县长 许国斌

 

  大竹县位于重庆市区北部,是达州市离重庆主城区最近的县,并与重庆梁平、垫江等县的11个乡镇接壤,边界线长达113公里。按照市委、市政府把重庆作为“经济省会”的开放理念,在推动“融入”重庆工作中,怎样“融入”、“融入”什么?笔者认为科学定位,找准“融入”切入点;主动接轨,抓住“融入”结合点;产业融入,突出“融入”关键点尤为重要。
    一、科学定位,找准“融入”切入点
    只有科学分析,找准重庆发展机遇和自身比较优势,才能科学“融入”重庆,借力发展、借梯登高。
  (一)认识重庆,找准要“融入”什么?重庆是我国最年轻的直辖市。近年来,中央为加快重庆发展,在财政、税收、改革等方面给予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去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今年5月,国务院又批复了重庆建设两江新区,计划用10年时间再造一个重庆,为重庆的经济腾飞注入了活力。大竹要融入重庆经济圈,实现地缘区域经济一体化,具体来看要从三个方面融入:一是融入规划。规划对接是实现“融入”重庆的前提。根据全省“一极一轴一区块”的战略定位,认真研究解读重庆经济圈产业发展规划,特别是重庆未来“十二五”规划、“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北部新区”、“两车发展”和“五个重庆”等重点规划,立足重庆经济发展走向,科学编制大竹县“十二五”规划,修订产业发展规划、工业园区规划、交通规划等相关规划,提高“融入”对接度。二是融入产业。重庆是西部最大的工业城市,主城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400余户。目前,因城市发展需要,重庆大力实施“退二进三”战略,企业急于寻找新的战略发展重地;重庆是全国的汽车、摩托车产业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预计2010年重庆汽车、摩托车生产能力将达到150万、900万辆,产值达2200亿元。科学分析重庆产业配套需求和产业转移定位,积极发展配套工业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业园区,提高“融入”针对性。三是融入市场。重庆市主城区人口近700万,每天仅蔬菜、肉类消耗就近1000吨,50%以上属外地调运;2009年,重庆国际国内旅行社近300家,接待游客8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人450亿元,而重庆每年在近郊旅游人口超过100万人次,消费额超过50亿元。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和生态旅游,积极抢占重庆消费市场,增加“融入”覆盖面。
    (二)认识自我,找准用什么融入?“融入”重庆经济、对接重庆产业,要充分认识自身比较优势,才能找准“融入”着力点。大竹“融入”重庆具有以下优势:一是突出的区位优势。大竹地处环渝腹地区块,处于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辐射区内;国道210、318线和达渝高速公路贯穿全境,拥有“半小时达州、1小时重庆、3小时成都”的便捷交通,是连接达州与重庆、成都的重要通道,是川东的公路交通小枢纽。二是优良的承接平台。规划建设25平方公里,己建成含机电、纺织、食品、建材等产业布局,水、电、气、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完备的工业园区5平方公里,目前己入驻企业40户;2009年被列为“全省50个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今年有望批准成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三是良好的工业基础。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09户,2009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1.8亿元;初步形成了以川东电缆、川环科技、西南离合、迅海防爆等为龙头的机电制造业,以海螺水泥、利森水泥、新象陶瓷等为龙头的建材业,以石河天然气净化厂、玖源化工、堡子煤业等为龙头的能源产业,以东柳醪糟、顺鑫农业等为龙头的农产品加工业。目前,川环科技、西南离合、轴承公司、民主一煤厂等企业正与重庆的长安集团、长江轴承、重钢集团等开展深度合作。四是较好的农业产业。全县是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县,建有优质蔬菜种植基地12.63万亩、经果林9万亩,绿色无公害农产品11个,是“中国香椿第一县”;发展规模养殖场5850个,年出栏生猪114万头,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县”和“全省现代畜牧业(林业、水产)重点培育县”。五是丰富的物产资源。境内苎麻30余万亩,竹林40万亩,素有“中国苎麻之乡”、“川东绿竹之乡”美誉;原煤总储量达1.6亿吨,是全国重点产煤大县;天然气储量760多亿立方米,拥有亚洲第二大天然气集输站,年输转气30亿立方米;石灰石储量达50亿吨,碳酸钙含量50%以上,是生产水泥的优质原料;拥有川东闻名的AAA级“五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中西合璧的“清河古镇”、单井出水量亚洲第一的百岛湖温泉。面向重庆开发利用资源和发展旅游产业的潜力较大。六是一流的政务环境。大竹是扩权强县和川渝经济合作试点县,制定了工业强县“十二条”措施、激发乡镇活力“十条”意见和《建成环渝腹地经济区块经济文化强县的实施意见》,政策开明开放;拥有标准化的政务服务中心,实行了首问责任、限时办结、责任追究制,对外来投资  企业实行了“一站式”服务、“并联式”审批,政务优质高效。
  在充分认识重庆、分析自我的基础上,大竹只有坚持“开明开放、奋发向上、苦干实干、富民强县”的思路,把重庆作为“经济”省会,围绕“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工业配套加工基地、农副产品供应基地、旅游休闲后花园”,主动“融入”重庆,吸收辐射效应、溢出效应和差距效应,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成“环渝腹地区工业强县、环渝腹地区现代农业示范县、环渝腹地区一流中等城市、环渝腹地区经济文化强县”。
  二、主动接轨,抓住“融入”结合点
    (一)在观念上接轨。思想观念的融入,是“融入”重庆的前提和基础。一是树立发展意识。当前,全国上下正处在百舸争流、千帆奋进的时期,作为落后地区要追赶发达地区,必须要树立加快发展的意识,学习重庆在改革和发展中“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更广阔的空间参与竞争、寻求发展的勇气和意识。二是树立开放意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主动破除以行政区划来判断发展格局的旧观念,打破意识领域的“楚河汉界”,牢固树立起大开放、大招商、大市场的观念,敢当“配角”、勇当“配角”,主动参与重庆经济的协作与分工,大力吸收重庆经济溢出的能量,以开放促“融入”,以“融入”促发展。三是强化机遇意识。重庆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同时,建设成渝经济区,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已经被纳入国家发展规划,这标志着重庆新一轮的飞速发展即将来临,加之又逢重庆“退二进三”的产业转移机遇,大竹“融入”重庆必须乘势而上、抢抓机遇、抢占高点。
    (二)在机制上接轨。一是健全工作机制。成立以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县级相关部门为成员的“融入重庆经济圈领导小组”,根据产业划分成立相应对接工作小组,夯实融入组织保障;充实驻渝联络处力量,建立党政领导班子互访、干部互派挂职、对接联席会议等机制,加大党政对接力度,加强与友好区县重庆市渝北区的合作交流;在重庆设立大竹商会,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合作。二是制定优惠政策。认真研究重庆的政策取向,用好用活扩权强县和川渝经济合作试点县政策资源,在土地、税收、金融、人才等政策上主动跟进;进一步落实《工业强县十二条措施》和《工业强县十二条措施和承接产业转移事项限时办结制度》,落实非禁即入、基础设施建设补贴和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为“融入”重庆作好政策准备。三是强化交流合作。借助重庆电视台、《重庆日报》及《重庆商报》等主流媒体,大力宣传大竹基本情况、发展成就、优势资源、特色产业和工业园区等,提高大竹在渝知名度;筹备召开渝竹民营经济合作论坛,强化与重庆商会、企业界的交流;加大科研合作力度,鼓励企业与重庆高校、科研院所深化合作承接和转化重庆的科研成果;积极开展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双向交流活动,定期举行乡友会、知青会,增进两地各领域、各层面的友好关系。
    (三)在基础上接轨。一是加快城市建设。推进北城新区、东湖新城建设,加快云东大道、东湖广场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提升城市承载力;强抓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大马力推进护城河治理,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大竹对外开放形象。加快国道外迁、土地滩水库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夯实大竹长远发展基础。二是加快园区建设。按照25平方公里面积、科学功能分区的规划,进一步加快园区配套设施,加快东区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创“省级经济开发区”,做大做优产业承接和发展的平台;启动工业园区机电区建设,打造重庆机电产业配套园区。三是加快交通建设。加快出入渝公路建设,提高县内国道210、318线和竹垫等3条出入渝道路通行质量,启动开大(开江—重庆—大竹)、蒲屏(蒲包—屏锦)、石垫(石子—垫江)和张垫(张家—垫江)等4条出川入渝道路建设,配合做好南大梁高速公路建设,构建与重庆主城区、万州区和梁平县、垫江县的快捷通道;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全面实现村村通水泥(油)路,夯实承接硬基础。
  三、产业对接,突出“融入”关键点
    (一)大力发展新型工业。以工业园区为平台,精心编制一批资源高科技转化、装备制造业和配套产品加工等项目,面向重庆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积极承接重庆摩汽、机械装备制造等龙头企业的整体转移。鼓励企业与重庆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开发产品,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大力支持川环科技、川东电缆、西南离合器厂、轴承公司等骨干企业与重庆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重庆企业生产配套产品,逐步带动工业产业与重庆配套合作。
    (二)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瓜果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扩大香椿、香葱、粉葛、油菜、马铃薯、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推进畜禽生态化、规模化养殖;开展“无公害”农林产品认证和品牌创建。加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体系建设,着力培育、壮大东柳醪糟、顺鑫农业等农副产品加工骨干企业,打响“大竹醪糟”特色产品品牌,打通、拓宽农副产品绿色通道和流通渠道,不断提高农副产品在重庆的市场份额,建成重庆一日三餐的“菜篮子”和优质农产品供给基地。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启动现代物流园区建设,积极与重庆汽车、摩托车、包装业等现代物流领域合作,加快建设集贸易、储存、配送于一体的物流中心和配套齐全的专业市场,构建川渝物资集散“枢纽”。推进百岛湖温泉开发,抓好五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特色旅游资源打造,大力开发配套产业,提升旅游消费份额;积极与重庆旅行机构合作,努力构建竹渝旅游环线,不断提升大竹旅游的吸引力,建成重庆旅游休闲“后花园”。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