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大竹县委副书记、县长 许国斌
大竹县地处四川东部、达州南部,辖50个乡镇、384个行政村,总人口108万,其中农业人口90.3万,幅员2076平方公里,耕地88万亩,是典型的“农业大县”、“人口大县”,系全省第一批扩权强县试点县。近年来,大竹县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助农增收,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抓手,以建成“川东现代农业示范县”为目标,不断创新机制、发展产业、改善基础,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农村面貌明显改变,农民收入不断增长。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新农村示范片1个、示范乡镇2个、示范村94个、示范组和点194个;在建的竹黄示范片和庙坝示范片分别被确定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和省级以工代赈新农村建设示范片。2009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54.5亿元,粮食总产56.2万吨,实现劳务收入21.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00元;今年1—6月,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25.1亿元,同比(下同)增长5.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858元,增加348元,增长13.8%。
一、主要成效
(一)基础建设取得新突破。2006年以来,累计投入6.6亿元,硬(黑)化通乡公路301.8公里、通村公路1263.2公里,新建和硬化机耕道728.1公里,新建乡镇客运站20个、村招呼站153个。修复水毁工程1568处,新建蓄水池2101口,整治病险水库45座、山坪塘750口,新增和修复提灌设备10490台(套),推广农业新机具2808台(套)。完成土地整理2890公顷、中低产田改造5.1万亩,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1734公顷。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92.2万亩,植树造林14.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40平方公里。
(二)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全县已建成优质蔬菜、香椿、香葱、林果等特色农产品15.6万亩;发展农村专合组织158个、龙头企业11户,东柳醪糟公司获全市首家国家级龙头企业;拥有“四川省著名商标”2个、“四川名牌”1个、“无公害农产品”2个、“绿色食品”1个,建有“零排放”适度规模养殖(场)5850户,荣获“中国香椿第一县”、“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县”称号,通过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整体认证,被列入“四川省现代畜牧业(林业、水产)重点培育县”。
(三)农村面貌实现新变化。编制乡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13个村、20个居民点建设规划;按川东民居风格整治、美化农房23090户34635间,硬化院坝61.9万平方米,建成农村居民点7个;建设户用沼气池7275口,带动“一池五改”1.2万户,建垃圾处理池1035口,种植绿化树600万棵;新建集中供水72处,红层找水打井2.7万口,解决25万人饮水困难。
(四)社会事业得到新发展。改扩建农村中小学危房18万平方米、乡镇卫生院50所、村卫生站15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86.4万人,参合率达95.4%。新建乡镇文化站14个、农民健身工程点77个、农家书屋152个,文化下乡420场,有线电视用户8.2万户,农村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5%。农村低保50220人,实现应保尽保;农村养老保险8.3万人,参保率9.1%。符合政策生育率86.5%,人口自然增长率1‰,创建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机制,激发建设活力。在完善工作责任机制、目标考核机制的基础上,注重创新政策激励和利益链接机制,有效激发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调动了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政府引导带动。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和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建立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季度一研究”、“半年一调度”推进机制。同时,选派1名副乡镇长、1名大学生村官、1名科技特派员驻村指导新农村建设,实行县级领导“1+1”联系、县级部门“多+1”帮扶制度,夯实了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二是政策激励促动。出台《关于充分激发乡镇活力的十条意见》、《建设川东现代农业示范县的实施意见》、《关于整合农业项目资金建设川东现代农业示范县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新农村建设文件,明确资金扶持、奖励扶助、项目倾斜等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政策基础。三是农民主体推动。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及涌现的典型,消除农民群众思想疑虑;把农民群众参与度高的行政村优先列入新农村建设范围,优先安排道路、沼气、改水等项目,让农民群众实实在在的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实现了“要我建”向“我要建”转变。四是利益链接联动。把新农村建设与促进农民增收相结合,创新农民与企业的利益链接机制,实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二次返利、入股分红、股份合作等发展模式,实现企业、农户和政府三赢。目前,全县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联建产业基地43.9万亩。2009年,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农户增收196元,实现了扶持龙头建基地、基地壮大促增收的良性循环。
(二)突出重点,夯实发展基础。坚持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整体推进的原则,不断发展经济,改变落后面貌。一是以特色产业为支撑点,大力实施产业兴村。摒弃“大而全、多而杂”的耕作方式,走“专、精、特、新、优”道路,重点打造30万亩优质苎麻、30万亩优质竹林、万亩蔬菜、万亩桑树、万头PIC种猪示范基地,促进特色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良种化、品牌化、产业化”。以一个产业一个龙头企业的模式延伸产业链,出台了担保贷款、贴息贷款、税收年度减免等优惠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二是以公路建设为切入点,强力推进基础强村。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来抓,采取“项目争取、县级配套、群众筹集、社会捐助”等方式,大抓交通、抓大交通,实现100%的乡镇、94%的行政村通水泥(油)路。同时,大力整合项目资金,打捆用于新农村病险水库整治、安全饮水工程、水土保持治理和水毁农田修复等,整体、连片推进“山水林田路、机电气园房”建设。三是以村镇建设为关键点,努力打造环境美村。出台《农房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和《农村居民点建设意见》,规范农村建房秩序。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抓手,按照川东民居风格,融入“竹文化”、“红色文化”、“年画文化”等元素,在各新农村示范村分片打造旅游观光、川东仿古、中西合壁等地方特色建筑风格;建立推广“十户联洁”、“庭院联洁”制,实现新农村便民路和院坝硬化率100%、饮水安全率100%、清洁能源普及率100%、周边绿化率40%以上。四是以民生改善为落脚点,着力构建和谐新村。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将有头脑、懂技术、会经营、善实干的农村能人选拔到村支两委班子中,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作用。深入开展“讲政策、讲法制、讲道德、讲恩情”活动,培育了一批懂政策、有文化、守法规、善恩情的新型农民。从解决读书难、就医难、养老难等问题入手,整合优化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资源,各新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符合政策生育率、农村低保及五保应保尽保率均达100%。
(三)广辟门路,破解资金瓶颈。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投融资机制,广辟财源,破解新农村建设的制约瓶颈。一是整合项目“集”。坚持“性质不变、用途不变、各记其帐、统筹安排”的原则,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集聚和放大效应,大力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4亿元,打捆投入新农村建设,避免了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投入。二是加大财政“投”。转变新农村建设扶持方式,采取“大建大补、先建先补、不建不补”的方式,对病险山坪塘整治每口补助3000元、通村水泥路建设每公里补助10万元、沼气池建设每口补助1500元。近年来,县本级财政以奖代补新农村建设资金达7500万元。三是村民自治“筹”。明确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主体、投入主体、建设主体”,充分发扬民主,按照“三民四自”原则,对村内公益事业实行“村民自治、一事一议”,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2009年,全县农民自筹资金8442万元,占总投资51.2%。四是社会资金“补”。把吸纳社会资金作为新农村建设投入的有力补充,引导在外务工人员、成功人士捐资和回乡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方式投资新农村建设。2009年,全县新农村建设社会捐资2040万元、招商引资5320万元。
三、几点启示
(一)科学规划是前提。没有规划的新农村建设是盲目的建设。只有根据各地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群众意愿,科学编制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规划,并在有条件的地方实施整村整乡连片规划,融入项目资金、产业发展等载体,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发展产业是关键。无产业支撑的新农村仅是形式上的新农村。只有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立足资源、市场和农民耕种习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以发展现代农业、特色效益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方向,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才能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农业项目是支撑。农村基础设施、产业培育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只有加大涉农项目争取和整合力度,做到新农村建设定在哪里,涉农项目就实施到哪里,让新农村示范村基础设施与生产生活相配套,产业发展与群众增收相协调,才能使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
(四)创新机制是动力。机制创新是新农村建设的“发动机”,只有建立“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市场运作、政策支持”的体制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缺位与越位的问题,调动广大群众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有效杜绝“一头冷”、“一头热”现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