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一府两院 >

质量兴川 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四川省质监系统2010年推动“质量兴川”纪实

时间:2011-04-11 来源:民主法制建设 作者:川质
  

  大力推动“质量兴川”是实现我省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去年来,我省质监系统以促进规范提升效能为宗旨,全面推动质量兴川稳步向前,圆满完成全年工作。
  致力“质量提升”
  质监部门把“质量提升”作为全年工作的总抓手,省局和各市州局都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制定了活动方案,扎实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省质监局4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了43项活动。6月中旬,省质监局班子成员率11个督查组开展督查,全省系统“质量提升”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
  抓住了企业主体。省质监局出台了《关于大力帮扶企业提质增效  促进我省经济巩固回升加快发展的25条意见》,继续实施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攀枝花局走访重点企业300多家,南充、广安、资阳、雅安等局创新了服务园区模式,乐山局组织了10期企业人员大培训,绵阳局编制了《节能减排手册》,省纤检局蹲点指导救助了成都安泰建材有限公司,省标准化院完善了标准信息服务平台。据统计,半年共修订地方标准210项,发放工业及食品生产许可证3100多张,全省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达85%;新建节能标杆锅炉房92座,半年节约标煤45万吨。质量基础进一步强化,企业质量意识明显,资阳钢管厂、岳池酒业等2000多家企业主动开展了“质量提升”活动。
  监管了重点产品。紧紧围绕农资、食品、建材等民生产品和区域特色产品,狠抓整治规范,半年共抽查产品72类、3.7万多批次,共召开产品质量分析会议110多场,责令388批不合格产品企业限期整改;加大执法打假力度,半年查办案件2200多起,货值金额3500多万元。省质监局标准化处清理、修订了1200多家家具企业的1500多项产品标准;成都局加强了肉制品企业源头监管;德阳局探索了“三位一体”的食品监管模式;巴中局组织了100多家企业开展出厂检验比对考核;眉山局、食品处组织了“四川泡菜提升品质千人品尝评价”活动,得到省委相关领导的充分肯定。
  创新了监管方式。全面推行产品质量义务监督员制度,出台了《产品质量义务监督员管理办法》;总结推广遂宁质监局成功做法,大力推行专家巡诊监管模式;特监处狠抓了CNG气瓶电子标签动态监管,崇州创新区域监管,彭山探索了精细化监管模式,省食品处、省危化所组建了食品添加剂审查中心,填补了监管空白。
  保障了质量安全。去年上半年,全省系统抓源头、排隐患、建机制,组织了23家省名优建材企业开展  “建材企业牵手灾后重建”活动,妥善处理了“地沟油”、“硫磺筷”、“回收饭盒”、“假冒溶解乙炔气瓶”等敏感问题,及时化解质量安全风险。全省主要建材产品质量抽查合格率达95%,食品抽查合格率达89.5%,有效服务了民生和灾后重建大局。
  “精准就是力量”
  检测工作整顿是系统的一场自我革命,抓整顿就是抓“拯救”,就是抓发展。省质监局党组高度重视,迅速成立工作机构,制定整顿方案,强调工作纪律,分别于2010年3月和4月两次动员部署,局领导蹲点“解剖麻雀”,并率队一线督查。系统上下雷厉风行、全力以赴,确保了检测工作整顿的力度、深度。
  大培训抓动员。3月下旬,省质监局举办了为期一周的全系统技术机构中层干部培训班,搞动员、抓警示、教方法;各市州局、直属单位迅速行动,抓好全员培训,系统参训人员达2.7万人次,在第一时间掀起了检测整顿的热潮。各地广泛开展大练兵、大比武活动,检测机构抓整顿的主动性、积极性显著增强。
  大查摆找问题。采用“问题导入法”,开放找问题,开明搞整顿,系统各级检测人员之间、局所之间互帮互查找问题,向社会、特别是广大企业发放问卷调查6500多份,收集意见58条,并在当地主要媒体刊载整顿方案,向社会公开36项服务承诺;省局先后组织食品、纤维(衬衣)、复合肥、水泥、建筑用钢筋等12组盲样比对、5次量值比对、2次交叉互查,在工作中找短板;同时,省局在遂宁、南充两局打造了技术机构样板,通过比典型,看差距,找不足。着力从发展理念、工作态度、工作质量、业务水平、行风建设等方面,努力把检测单位存在的问题找对、把检测人员自身存在的问题找明、把整个检测工作存在的问题找准。
  大督查促整改。省质监局派出11个督查组,对9个市州局的15个市所、19个县所开展飞行检查和现场考试,查体系文件、查原始记录、查设备状态、查环境条件、查操作规范,查工作效率,现场发现问题123项,暂停检测项目91项;对47个单位实施暗查暗访,曝光处理了一批违规单位和个人。省特检院定期召开质量工作例会,省质检院、省危化所抓住抽样、检验、报告、合同等要害环节,完善管控制度,制定了差错责任追究办法,强化了整顿效果。
  立足基层建设
  省质监局始终把基层基础建设作为事业发展的根本,深入开展基层调研活动,出台了《县级质监局工作基本规范(试行)》,推动基层规范化、科学化建设;按照总局开展  “基层局达标”活动的要求,打造了彭山局、古蔺局、江油局等一批样板,确定21个精品县级局先行试点,提出了“四好”(履行职责好、基础保障好、队伍建设好、对外形象好)建设标准;抓住重建机遇,新增项目13个,新增投资1200万元,系统重建项目已完工32个、在建17个,整体进度和投资完成率走在了省级部门前列;眉山市检测基地建设有序推进,“三机构、一中心”东迁工作已经启动。特别是,去年5月下旬,全省质监系统首次召开了基层基础建设流动现场会,提出了“依托检测上项目,争取政府抓投入”的基建思路,极大地鼓舞了系统抓基建、破难题的士气,极大地调动了系统上项目、求发展的激情,内江、巴中局检测办公大楼即将竣工,攀枝花局钒钛检测中心破土动工,信息中心建立了质量安全应急处理中心,泸州局落实25亩土地新建检测办公大楼,乐山局启动了第二轮基建,南部、米易、宣汉等一批县级局也争取到建设经费和用地,广安局争取25亩地建市农产品检测中心。系统基本建设正主动积极、生机勃勃地全面推进。
  推动“质量兴川”
  “质量兴川”战略是质监工作的旗帜和方向。去年以来,质监部门坚定不移地抓实践、抓推动,全省20个市州、176个区县开展了质量兴市县活动,质量兴市县覆盖率分别达95%和97%。一是狠抓了品牌建设。报请省政府评选、奖励了第九届四川名牌972个,新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3个,获准建立国家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3个,积极申报国家质检中心3个。积极推动地方政府重视品牌创建,标准化处大力推进了标准化示范工程,自贡、内江等7个市、32个县实行了市、县长质量奖,绵阳市拿出380万元、攀枝花市拿出315万元重奖名牌,凉山州明确政策奖励中国名牌100万元、四川名牌20万元。据统计,第九届四川名牌共获15个市州政府、780多万元的奖励;二是全面实施宏观质量管理。代省政府起草了《加快推进标准化工作的若干意见》,努力构建标准化工作的投入、激励、政策、引导4大机制。认真落实质量分析报告制度,省局分季度向省委、省政府报送了食品、钢材、农资、家电下乡产品等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报告,各市县局也及时报送了质量监督抽查报告。质量分析报告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质监部门加强监管、提升地位、争取支持的有力武器;三是积极推进局市、局厅合作。半年来,省质监局与攀枝花签订了合作备忘录,与绵阳市、甘孜州达成了合作意见,与四川检验检疫局联合制定了《关于深化业务合作  推进大质检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从干部交流、检测资源共享、业务整合等方面合力合作,积极打造四川特色的大质监文化。泸州、资阳等市探索了局县合作试点,开辟了质量兴市的新载体。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