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新增就业 76.1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的118.9%,创历史新高;新增小额担保贷款24.1亿元,超全年计划三倍多;失业人员再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新农保试点覆盖等全面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民生工程目标任务……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开局之年,也是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关键之年。这一年,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亮点频现、成效突出,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全省“两个加快”作出了重要贡献。 □熊润频 白静 就业促进重中之重夯实经济社会发展之基 一年之前,家住绵阳市涪城区石塘镇的彭琼英还只是一名具有初中文化的普通农村妇女。土地被征用后,47岁的她参加了政府组织的就业培训,应聘到了城区御营坝一所私人幼儿园当起了生活老师,日常工作就是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每月能拿到1500多元的工资。 促进就业,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省人社厅将其摆到突出位置来抓,深入实施“就业促进”民生工程,全力稳定和扩大就业。据统计,2011年全年,我省城镇新增就业76.1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的118.9%,创历史新高;失业人员再就业29.5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的155.4%;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0.9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的136.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与此同时,就业政策进一步完善。促进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学生、高校毕业生和重点群体就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纷纷出台,各种专项资金管理也进一步完善;重点区域和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全面推进,灾区全年累计新增就业20万人,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441户、农村失地无业家庭3781户,城镇登记失业率降到4%以下,提前3个月实现了“户户有就业”的目标;创业促就业取得积极进展,全年新增小额担保贷款24.1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321.6%,扶持3.7万人自主创业,吸纳和带动18.3万人就业;职业培训工作扎实推进,针对不同劳动者,分类开展就业技能、岗位技能提升和创业培训,参训人数达138.4万人;公共就业服务不断加强,全省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和就业信息监测发布制度建立,实现了与广东等11个省(区、市)的就业信息共享。 社保体系不断健全民生关怀雪中送炭 赶在龙年春节前,德阳市伐木厂6名“老工伤”抬着金字匾额,前往市医保局致谢。原来,德阳市伐木厂属破产企业,过去因工作性质特殊,厂内“老工伤”患者特别多,经济负担较重,部分“老工伤”病人月均治疗费用高达5000余元,因无力支(垫)付高额的医疗费用等原因耽误治疗。为使企业“老工伤”人员享受到应有的医疗保障,德阳市医保局拿出四项 “硬”举措,解决了关闭破产企业遗留多年的“老工伤”问题,保障了相关人员的基本生活所需,受到群众拥护。 德阳破解关闭破产企业 “老工伤”问题只是我省社保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 去年以来,随着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加快推进,我省纳入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的县(市、区)分别为127、125个,实现了我省藏区、彝区以及60周岁以上城乡老年低保对象的制度全覆盖。全省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6.1%。21个市(州)普遍开展了按病种付费改革试点。其中,成都市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体系,为全省乃至全国统筹城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攀枝花市则实行养老保险政策统一、基金统收统支、数据统一集中,进一步夯实了市级统筹基础。 社会保险制度不断完善的同时,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全面推进,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也稳步提高。据统计,去年我省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达1494万、2252.1万、536.8万、650.9万、601.8万,全部超额完成全年计划。新农保试点地区参保、缴费人数大大增加。全省企业退休人员和工伤人员也提高了养老和工伤保险待遇,月人均增加养老金173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封顶线达到了平均16.4万元,是上年职工平均工资的6.1倍;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封顶线平均为9.5万元,是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1倍;全省21个市(州)医保即时结算综合覆盖率达90%以上。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现劳动者“尊严”“体面” “谢谢!谢谢!如果没有政府的重视,没有下这么大力气搞这个清欠工作,恐怕我们的辛苦钱就打水漂了!过个年都过不安逸!”新年伊始,在旺苍县厚信煤业拖欠农民工工资支付现场,农民工向全忠和50余名工友接过“迟到”了两个月的工资后,喜悦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维护农民工权益,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重要职责。去年以来,我省通过畅通维权“绿色通道”、组织开展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整顿、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检查等专项行动等措施,不断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去年一年,共责成用人单位补签劳动合同29.9万份、补缴社会保险费1.2亿元,为劳动者追发工资等待遇11亿元,实现了劳动者“尊严”劳动、劳有所获。 而通过农民工就业培训、公共服务等,则有效推动了劳动者“体面”劳动。在内江,全省首个“农民工之家”网站开通,其内容涵盖了政策法规、就业指导、法律咨询、招聘信息、技能培训、维权服务等内容,并通过官方微博和短信群发系统延伸服务领域,为内江籍农民工相互交流学习、获取信息搭建了快捷、“时尚”的平台。 据介绍,2011年,我省共组织106.9万名农民工参加各类技能培训、208.6万名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处理劳务纠纷1.6万件(次),为农民工挽回经济损失6.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