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新建的陈列室 5月16日,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阳光灿烂,杜鹃花开得无比灿烂。 村民李玉明的农家乐,迎来了开张近一个月来生意最好的一天:10多桌客人把小院、大厅、包间挤得满满当当。忙碌中李玉明满脸带笑,“我们就是地方太小,不然还能接待更多客人。许多人都是从广元甚至成都慕名而来。” 李玉明止不住在心里一遍遍算账:今天营业额又要创新高。开业后拉平算起来,一天净利三四百元。“比外出打工一天挣七八十元,高几倍了。” 几位客人盯着他家屋檐下那幅著名的标语,边看边读——“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李玉明自豪地介绍,它正是被温家宝总理赞扬过的青川“两条标语”之一,原件已经被四川博物院收藏,现在这个是重新请人写的,还专门用玻璃把它保护起来。 新桌新椅新碗碟,还有李玉明平生第一次用上的新名片,最简单的式样,承载着这个朴实农民的希望——将生意越做越好。 不过,在浙江宁波人没有来援建枣树村之前,李玉明做梦也没想过,自家小院也能开上农家乐。现在,宁波援建者的“保守”目标是:农家乐与生态旅游区配套开发,枣树村人均收入翻番。 宁波人有底气,他们早有一个“世界十佳和谐乡村”滕头村的成功范例;枣树人有梦想,要与援建者一起,共创一个有特色文化、美丽富裕的“广元第一村”。 寻资源 宁波人爬上房顶指点风景,“两条标语”就是最好的旅游资源 “我们自家为自家加油的两条标语,咋就成了旅游资源?”最初听到宁波援建者来动员开农家乐,枣树村村民尚元进和石光绪私下嘀咕,觉得在这个小山村搞旅游简直不可思议。 李玉明也心里犯怵,“开农家乐又不是随便炒两个菜就完事,没有人来的话,投的钱就打了水漂漂。” 他们谁也没想过用自家的小院开农家乐。“5·12”特大地震之前,小村默默无闻,一进村到处都是烂泥路,2006年8月发大水冲毁的河堤,都一直没钱维修。地震后,小村更多了累累伤痕。 “你要为人家指点风景,首先你要爬上房顶。”这是旅游界的一句老话。 枣树人后来发现,宁波人就是会爬上房顶的人,善于经营文化的他们,指点出一片崭新的风景来。 “两条标语,就是最好的旅游资源!”宁波援建指挥部副指挥长王梁慧在面对“枣树村应如何重建”这一命题时,提出了这个震惊当地人的观点。 在宁波人眼中,枣树村在地震后最早挂出两条著名标语——“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和“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受过温家宝总理的赞扬,广受媒体关注,在全国已打出名气,正该用好这一独特的旅游资源。 还有更深入的可行性分析:枣树村除了“标语资源”外,还有枣树、核桃、桃树等郁郁葱葱的果林,观赏性很强;小村距数万人口的青川县城仅十来分钟车程;酒家垭隧道马上贯通,小村距50万人口的广元市区仅一小时车程;距上千万人口的成都-绵阳经济圈有快速通道相连,进而辐射全国……“这符合乡村旅游的辐射半径,有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 如今,行走在花团锦簇的枣树村,一条条标语、一座座石碑随处可见,形成了一个颇具特色的“震后标语文化”的氛围。但当初要把“标语就是金字招牌”这样的理念送进枣树人心中,花了王梁慧他们太多功夫。当时他和乡干部是轮流上门做工作,给村民讲开农家乐的好处,分析枣树村的优势,还不忘“诱”之以利——“开农家乐,政府将给予一定的补助。”不知费了多少口舌,今年4月终于有3户农家乐率先开起来。 “希望有更多农户开农家乐,才好形成气候,吸引更多人来旅游。”王梁慧说,已经开了个好头。 树目标 村容投资300万,让枣树村成为宁波滕头村一样的新农村 全村只有206户村民,宁波人却计划在村容打造上投资300万元。这也是枣树人从没想过的。 去年8月,当宁波援建者来到枣树村后,发现当地村民自立自强,不等不靠,已经重建了部分永久性住房。但由于缺乏细致规划,建好的房屋外观不统一,通往各家各户的连户路也是烂泥路,乡村风貌凌乱。“我们有建设新农村的经验,我们要将枣树村建成宁波滕头村一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援建指挥部迅速请来宁波市规划院,为枣树村“量身定制”规划图,在村容村貌上一举投下300万元。“滕头村的成功,正在于规划。规划时就充分考虑注入旅游元素,实现现代农村与生态旅游一体化。”王梁慧告诉记者,这个浙江名村营造了许多可供游人休闲观光的景观,如野鸭迎宾、松鼠拜贺、放飞白鸽、小猪赛跑等;还把传统的水磨水车、渔具蓑衣等陈列于一室,办了农民博物馆;还将当地传统石窗荟萃一堂,为小村添了艺术魅力。 如今在宁波,位于奉化城北6公里处的滕头村已是牛气冲天,要想游这个村还要交门票!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全球生态500佳、世界十佳和谐乡村……小村拥有诸多头衔,还建有自家的多语种商务网站!“我就盼着,枣树村也能成为这样一个可以收门票的美丽新农村哩!”王梁慧的话,透出深情。 于是,宁波人“固执”地指导当地村民,要统一修成川西民居风格,要有统一的风貌,要有优美的环境…… 有一天,王梁慧进村里发现,有些住房外墙是白色的,吊檐也是白色的,缺乏线条感,怎么看怎么别扭。“我当即给青川县有关领导打电话,说服他们,让农民把吊檐涂回大家都接受的朱红色。”他还向县上打包票——“枣树村的重建我在负责,一定会好看。” 如今,一座座白墙红檐的农房建起来了,线条明晰,外观统一,大家都觉得好。“援建,其实就是东西部观念碰撞与磨合的过程。”王梁慧感慨说,经过沟通,宁波人和枣树人的心靠得越来越近了。 造景观 鹅卵石派上大用场,“土”也要“土”得有味道 在最初设计时,一些向往气派风格的人提出,村道上多个石碑都应该使用花岗石或大理石等高档材料。“这些统统都不要。这里是经济不发达的农村,重建的钱要花在刀刃上。”王梁慧认为,城里人到农村来,看的不是豪华,就是看“土”的东西,但“土”也要“土”得有味道。“我们宁波搞新农村建设,也不搞豪华的东西,也是在当地找一些古朴的材料来做,关键在创意。” 王梁慧经常与青川县委宣传部长马健等一起到河滩里去找大石头,挑选满意了,才请工人抬回去。“别人选的大石头我不放心,大石头选差了,少则也是几百公斤,搬运一次也要花不少人力财力。” 枣树村营造新村貌,就地取材,河滩里的鹅卵石派上了大用场。借用它,房屋外的土坡砌成了一层一层的堡坎,整洁好看,并种上桂花、含笑、小叶女贞,“尽可能用本地树种,不要用太洋气的东西”;借用它,每家房前屋后砌了矮矮的花台,种了杜鹃等花花草草,把一块块自留地打扮得像小花园;连户路用碎石铺就,两边仍用鹅卵石镶嵌,再也不会下雨天踩一脚泥;就连为白马河新修一条2000多米长的河堤,也是用鹅卵石一块块垒起来的……“这样既节约,也风格统一很美观。”王梁慧说。 村道边新建了公共厕所,这是枣树村历史上的第一次。“过去没有外人来,所以一直没有建公厕。”黄坪乡乡长韩素平告诉记者,如今要发展乡村旅游,除了修公厕,还在村道上配了10多个垃圾箱。“村民看见环境这么美,垃圾桶近在眼前,也都不乱丢垃圾了。” 为了小村多些景致,宁波人与枣树人一起绞尽脑汁:以“两条标语”切入,在村里建了精神家园重建示范点陈列室,里面陈列“两条标语”复制品和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图片;鼓励15个村民用24种粮食,制作出地方特色工艺画《总理来到枣树村》,成为看点;还制作了一部纪录片在陈列室播放,表现小村灾后重建全过程……“这些东西能够引起观光者共鸣。”王梁慧表示,最终目标是建成一个“升级版”——村级博物馆,加上当地的薅草锣鼓等农俗风情,来吸引游客。 连接小村主要生态景观的,是宁波人修的3条路,它们都有非常好听的名字——幸福路、英雄路和爱心路。3条路各有自己的故事:幸福路,是温家宝总理到枣树村时走过的一条路,总理从这条路进到农家,还帮助重建房屋的农户捆绑钢筋;英雄路,是因济南军区“猛虎师”而命名,2008年5月16日,“猛虎师”就来到这里救援;爱心路,是体现浙江人民对枣树村的援助,传递大爱无疆的精神。 小小的路名,也可看出宁波人经营文化的匠心。 立产业 卖果子不如卖“体验”,镇村结对打造“广元第一村” 枣树村,因村子周围的山坡上长满了枣树而得名。震前它是有名的贫困村,人均年收入2000多元。 “新农村建设,说到底是要让农民增收。村民口袋里的钱不增加,什么都是空的。”王梁慧告诉记者,小村的定位就该是旅游业:坚持农家乐与生态旅游区配套开发,成为“广元第一村”。他的“保守”估计是,今后枣树村的人均收入可以实现翻番。 第一步是鼓励枣树村民在房前屋后种果树,增加枣园、核桃园、桃园面积,让人均果树面积达到1.7亩;还恢复了茶园生产。“这些果园可以和旅游业相互促进,搞一些节庆活动。”王梁慧坦言,只靠水果茶叶是卖不了多少钱的,枣树村是卖概念、卖文化,让城里人到乡下现场摘果子、采茶、制茶,“卖的就是体验过程”。 发展乡村旅游具有滞后性,鉴于枣树村有山有林无污染,宁波人建议上马一个见效快的生态项目——跑山鸡养殖,半年可见成效。如今标准化放养场正在建设中,下一步是引进优质鸡种,还要注册商标,然后借助浙江人的平台,把开宾馆、餐饮的浙商组织来参观,让他们现场下订单。“每个养殖户可以增收一万元吧。” 为了更好地建设新农村,宁波人想出了新点子——镇村结对,就是让宁波的35个镇(街道)与青川4个镇的各村庄结对援建。这一“发明”源于援建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援建项目一般都比较大,像村镇的机耕道等小型民生工程,无法被列入援建项目。一旦镇村结对,更容易帮到点子上。”王梁慧说。 修几条路,建几间房并不是目的,基层理念的交流与融合,才是援建者们最看重的。“一旦点与点对接之后,新农村建设的民间智慧将得到更好的交流传播。”王梁慧说,相互之间都能得到启发。像枣树人“两条标语”的自强精神,让宁波人民深受鼓舞;而宁波人通过他们的一举一动,把新农村建设的先行者的经验与智慧,像血液一般渗入枣树人的血管中。
村上新建的陈列室
5月16日,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阳光灿烂,杜鹃花开得无比灿烂。
村民李玉明的农家乐,迎来了开张近一个月来生意最好的一天:10多桌客人把小院、大厅、包间挤得满满当当。忙碌中李玉明满脸带笑,“我们就是地方太小,不然还能接待更多客人。许多人都是从广元甚至成都慕名而来。”
李玉明止不住在心里一遍遍算账:今天营业额又要创新高。开业后拉平算起来,一天净利三四百元。“比外出打工一天挣七八十元,高几倍了。”
几位客人盯着他家屋檐下那幅著名的标语,边看边读——“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李玉明自豪地介绍,它正是被温家宝总理赞扬过的青川“两条标语”之一,原件已经被四川博物院收藏,现在这个是重新请人写的,还专门用玻璃把它保护起来。
新桌新椅新碗碟,还有李玉明平生第一次用上的新名片,最简单的式样,承载着这个朴实农民的希望——将生意越做越好。
不过,在浙江宁波人没有来援建枣树村之前,李玉明做梦也没想过,自家小院也能开上农家乐。现在,宁波援建者的“保守”目标是:农家乐与生态旅游区配套开发,枣树村人均收入翻番。
宁波人有底气,他们早有一个“世界十佳和谐乡村”滕头村的成功范例;枣树人有梦想,要与援建者一起,共创一个有特色文化、美丽富裕的“广元第一村”。
寻资源
宁波人爬上房顶指点风景,“两条标语”就是最好的旅游资源
“我们自家为自家加油的两条标语,咋就成了旅游资源?”最初听到宁波援建者来动员开农家乐,枣树村村民尚元进和石光绪私下嘀咕,觉得在这个小山村搞旅游简直不可思议。
李玉明也心里犯怵,“开农家乐又不是随便炒两个菜就完事,没有人来的话,投的钱就打了水漂漂。”
他们谁也没想过用自家的小院开农家乐。“5·12”特大地震之前,小村默默无闻,一进村到处都是烂泥路,2006年8月发大水冲毁的河堤,都一直没钱维修。地震后,小村更多了累累伤痕。
“你要为人家指点风景,首先你要爬上房顶。”这是旅游界的一句老话。
枣树人后来发现,宁波人就是会爬上房顶的人,善于经营文化的他们,指点出一片崭新的风景来。
“两条标语,就是最好的旅游资源!”宁波援建指挥部副指挥长王梁慧在面对“枣树村应如何重建”这一命题时,提出了这个震惊当地人的观点。
在宁波人眼中,枣树村在地震后最早挂出两条著名标语——“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和“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受过温家宝总理的赞扬,广受媒体关注,在全国已打出名气,正该用好这一独特的旅游资源。
还有更深入的可行性分析:枣树村除了“标语资源”外,还有枣树、核桃、桃树等郁郁葱葱的果林,观赏性很强;小村距数万人口的青川县城仅十来分钟车程;酒家垭隧道马上贯通,小村距50万人口的广元市区仅一小时车程;距上千万人口的成都-绵阳经济圈有快速通道相连,进而辐射全国……“这符合乡村旅游的辐射半径,有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
如今,行走在花团锦簇的枣树村,一条条标语、一座座石碑随处可见,形成了一个颇具特色的“震后标语文化”的氛围。但当初要把“标语就是金字招牌”这样的理念送进枣树人心中,花了王梁慧他们太多功夫。当时他和乡干部是轮流上门做工作,给村民讲开农家乐的好处,分析枣树村的优势,还不忘“诱”之以利——“开农家乐,政府将给予一定的补助。”不知费了多少口舌,今年4月终于有3户农家乐率先开起来。
“希望有更多农户开农家乐,才好形成气候,吸引更多人来旅游。”王梁慧说,已经开了个好头。
树目标
村容投资300万,让枣树村成为宁波滕头村一样的新农村
全村只有206户村民,宁波人却计划在村容打造上投资300万元。这也是枣树人从没想过的。
去年8月,当宁波援建者来到枣树村后,发现当地村民自立自强,不等不靠,已经重建了部分永久性住房。但由于缺乏细致规划,建好的房屋外观不统一,通往各家各户的连户路也是烂泥路,乡村风貌凌乱。“我们有建设新农村的经验,我们要将枣树村建成宁波滕头村一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援建指挥部迅速请来宁波市规划院,为枣树村“量身定制”规划图,在村容村貌上一举投下300万元。“滕头村的成功,正在于规划。规划时就充分考虑注入旅游元素,实现现代农村与生态旅游一体化。”王梁慧告诉记者,这个浙江名村营造了许多可供游人休闲观光的景观,如野鸭迎宾、松鼠拜贺、放飞白鸽、小猪赛跑等;还把传统的水磨水车、渔具蓑衣等陈列于一室,办了农民博物馆;还将当地传统石窗荟萃一堂,为小村添了艺术魅力。
如今在宁波,位于奉化城北6公里处的滕头村已是牛气冲天,要想游这个村还要交门票!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全球生态500佳、世界十佳和谐乡村……小村拥有诸多头衔,还建有自家的多语种商务网站!“我就盼着,枣树村也能成为这样一个可以收门票的美丽新农村哩!”王梁慧的话,透出深情。
于是,宁波人“固执”地指导当地村民,要统一修成川西民居风格,要有统一的风貌,要有优美的环境……
有一天,王梁慧进村里发现,有些住房外墙是白色的,吊檐也是白色的,缺乏线条感,怎么看怎么别扭。“我当即给青川县有关领导打电话,说服他们,让农民把吊檐涂回大家都接受的朱红色。”他还向县上打包票——“枣树村的重建我在负责,一定会好看。”
如今,一座座白墙红檐的农房建起来了,线条明晰,外观统一,大家都觉得好。“援建,其实就是东西部观念碰撞与磨合的过程。”王梁慧感慨说,经过沟通,宁波人和枣树人的心靠得越来越近了。
造景观
鹅卵石派上大用场,“土”也要“土”得有味道
在最初设计时,一些向往气派风格的人提出,村道上多个石碑都应该使用花岗石或大理石等高档材料。“这些统统都不要。这里是经济不发达的农村,重建的钱要花在刀刃上。”王梁慧认为,城里人到农村来,看的不是豪华,就是看“土”的东西,但“土”也要“土”得有味道。“我们宁波搞新农村建设,也不搞豪华的东西,也是在当地找一些古朴的材料来做,关键在创意。”
王梁慧经常与青川县委宣传部长马健等一起到河滩里去找大石头,挑选满意了,才请工人抬回去。“别人选的大石头我不放心,大石头选差了,少则也是几百公斤,搬运一次也要花不少人力财力。”
枣树村营造新村貌,就地取材,河滩里的鹅卵石派上了大用场。借用它,房屋外的土坡砌成了一层一层的堡坎,整洁好看,并种上桂花、含笑、小叶女贞,“尽可能用本地树种,不要用太洋气的东西”;借用它,每家房前屋后砌了矮矮的花台,种了杜鹃等花花草草,把一块块自留地打扮得像小花园;连户路用碎石铺就,两边仍用鹅卵石镶嵌,再也不会下雨天踩一脚泥;就连为白马河新修一条2000多米长的河堤,也是用鹅卵石一块块垒起来的……“这样既节约,也风格统一很美观。”王梁慧说。
村道边新建了公共厕所,这是枣树村历史上的第一次。“过去没有外人来,所以一直没有建公厕。”黄坪乡乡长韩素平告诉记者,如今要发展乡村旅游,除了修公厕,还在村道上配了10多个垃圾箱。“村民看见环境这么美,垃圾桶近在眼前,也都不乱丢垃圾了。”
为了小村多些景致,宁波人与枣树人一起绞尽脑汁:以“两条标语”切入,在村里建了精神家园重建示范点陈列室,里面陈列“两条标语”复制品和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图片;鼓励15个村民用24种粮食,制作出地方特色工艺画《总理来到枣树村》,成为看点;还制作了一部纪录片在陈列室播放,表现小村灾后重建全过程……“这些东西能够引起观光者共鸣。”王梁慧表示,最终目标是建成一个“升级版”——村级博物馆,加上当地的薅草锣鼓等农俗风情,来吸引游客。
连接小村主要生态景观的,是宁波人修的3条路,它们都有非常好听的名字——幸福路、英雄路和爱心路。3条路各有自己的故事:幸福路,是温家宝总理到枣树村时走过的一条路,总理从这条路进到农家,还帮助重建房屋的农户捆绑钢筋;英雄路,是因济南军区“猛虎师”而命名,2008年5月16日,“猛虎师”就来到这里救援;爱心路,是体现浙江人民对枣树村的援助,传递大爱无疆的精神。
小小的路名,也可看出宁波人经营文化的匠心。
立产业
卖果子不如卖“体验”,镇村结对打造“广元第一村”
枣树村,因村子周围的山坡上长满了枣树而得名。震前它是有名的贫困村,人均年收入2000多元。
“新农村建设,说到底是要让农民增收。村民口袋里的钱不增加,什么都是空的。”王梁慧告诉记者,小村的定位就该是旅游业:坚持农家乐与生态旅游区配套开发,成为“广元第一村”。他的“保守”估计是,今后枣树村的人均收入可以实现翻番。
第一步是鼓励枣树村民在房前屋后种果树,增加枣园、核桃园、桃园面积,让人均果树面积达到1.7亩;还恢复了茶园生产。“这些果园可以和旅游业相互促进,搞一些节庆活动。”王梁慧坦言,只靠水果茶叶是卖不了多少钱的,枣树村是卖概念、卖文化,让城里人到乡下现场摘果子、采茶、制茶,“卖的就是体验过程”。
发展乡村旅游具有滞后性,鉴于枣树村有山有林无污染,宁波人建议上马一个见效快的生态项目——跑山鸡养殖,半年可见成效。如今标准化放养场正在建设中,下一步是引进优质鸡种,还要注册商标,然后借助浙江人的平台,把开宾馆、餐饮的浙商组织来参观,让他们现场下订单。“每个养殖户可以增收一万元吧。”
为了更好地建设新农村,宁波人想出了新点子——镇村结对,就是让宁波的35个镇(街道)与青川4个镇的各村庄结对援建。这一“发明”源于援建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援建项目一般都比较大,像村镇的机耕道等小型民生工程,无法被列入援建项目。一旦镇村结对,更容易帮到点子上。”王梁慧说。
修几条路,建几间房并不是目的,基层理念的交流与融合,才是援建者们最看重的。“一旦点与点对接之后,新农村建设的民间智慧将得到更好的交流传播。”王梁慧说,相互之间都能得到启发。像枣树人“两条标语”的自强精神,让宁波人民深受鼓舞;而宁波人通过他们的一举一动,把新农村建设的先行者的经验与智慧,像血液一般渗入枣树人的血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