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江跟进成德绵经济日趋紧密的大趋势—— 6月2日,罗江县与四川锦绣天府旅游管理公司签订5亿元投资协议,打造白马关景区以三国文化为依托的生态旅游发展区。当天,这片规划面积为1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40余台工程车同时作业,拉开了建设大幕。城南新区、金山工业集中发展区同时建设,方圆50平方公里的“白(白马关)金(金山镇)走廊”正托起罗江的产业重建梦想。 依托“白金走廊”推动产业发展 从1996年恢复设县起,罗江面对面积小、人口少、产业基础薄弱的现实,探索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路径。 罗江人预见,在建设成德绵经济走廊的进程中,需要一处休闲娱乐的 “第三空间”、“浪漫中点”。白马关南接德阳城区,庞统祠激发着人们对三国文化的怀想。将白马关建设成为旅游目的地、休闲养生地,是罗江错位、补位发展的良机。 投入2000余万元,罗江请来美国知名公司为景区做全面规划,从整体及细节上突出“舒适指数”。 由白马关向东北而行,金山镇与绵阳接壤,两年前成为承接绵阳高新区产业转移的热土。金山工业集中发展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意欲成为德阳重装业、绵阳电子工业的结合点,形成罗江北部城镇中心。 处于“白金走廊”中点,罗江县城意欲何为?今年5月,一个名曰“城南新区”的综合功能配套区建设启动。老城区工业“腾笼换鸟”,利用凯江河营造宜居环境,打造科技园、职教经济园等新兴产业,城南新区成为罗江“南接北扩”发展战略的桥梁和纽带。 “如果说过去这三个园区追求定点突破,现在则是联线出击,形成园区联合体。”罗江县委书记卢也说,罗江将依托“白金走廊”形成一、二、三产业互动格局,最大限度带动24万罗江人因地制宜地就业、创业、居住、生活。 扩权强镇增强镇域发展能力 如何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快速推进三大园区建设?罗江找到一个政策“支点”:扩权强镇。 今年初,罗江成为全省第二批扩权强县试点县。怎样用好这一政策机遇,实现效益最大化?罗江选择将权力继续下移至发展一线,让潜在的政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发展优势。 罗江县县长徐光勇介绍,对三个园区所在镇的行政管理实行镇区合一,由一名副县级领导担任园区和镇的主要负责人,赋予县级经济管理权限,权责一致,增强镇域发展能力。 一系列非常之举相继启动。罗江县财政注入资金,成立了奎星、众诚、国资等三家担保公司,已为园区开发建设融资1.2亿元。在综合目标考核基础上,对三个园区实现招商引资、GDP、财政税收单项考核,重奖严惩。推行“一站式”服务,引入“项目秘书制”、“项目传呼制”,协调解决企业问题。 目前,已有22家企业在三个园区落地,投资25亿元。 园区建设先让百姓受益 不因快速发展,让一部分人掉队。“若是园区百姓不首先受益,就不开发。”罗江定下和谐推进园区建设的主调。 在白马关景区“倒湾”景点,记者遇见白马镇广济桥村6组组长毛明福,他正带着女儿来景区参观。“我们村也要进入景区建设了,实地看一下,好给村民作动员。” 罗江县委常委、副县长陈天航用了一个词——“嵌入式安置”,形象说明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到景区就业、创业的模式。未来5年,白马关景区可带动当地5400名群众就业,当地农民进入12个安置点居住,每个点安置60户至240户居民,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打造旅游小城镇。目前,景区已启动两个安置点建设。据测算,通过劳务和经营性收入为主的就业方式,景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可达1—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