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险川藏路 英雄兵站部
川藏线有多险?两组数据可见一斑:50多年来,先后有658名进藏运输官兵不幸遇难;近6年来,仅迫龙天险一公里路段就吞噬了大量地方车辆,先后有近百人不幸遇难。
就在这条路上,川藏兵站部连续6年实现千人千车进藏运输 “零亡人”,在我军汽车部队高原运输安全发展史上写下辉煌一页。近日,记者走进川藏兵站部,对话指挥官,走访汽车兵,探寻这一奇迹背后的启示。
启示一:科学发展
闪回
入伍15年的老兵李永昌至今心有余悸:一次上线,炙热的阳光烤得人昏昏欲睡,加之连日疲劳驾驶,一名战友驾车行至“S”形转弯处时突然冲到悬崖边,差点车毁人亡。随后,兵站部规定了高原行车途中午睡时间。战士下午行车不再打瞌睡,事故率一下就降了。
石松青(川藏兵站部部长):在川藏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核心就是要打造全新的安全发展观,以官兵生命安全为本。为此,我们积极探索动中安全教育路子,深入研究安全发展内在规律。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形成了按“实战化、规范化、信息化”组织进藏运输的新模式。这是实现连续6年“零亡人”的制度保证。
杜宜凯(川藏兵站部政委):过去车队上线执行任务,通信靠吼,指挥靠走,车辆管理很难到位。为推动部队建设科学发展,近年来,川藏兵站部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配备了军事运输指挥自动化系统等设备设施。实现了从手摇加油机到“川藏线油料保障远程可视化系统”,从旗语、哨音指挥到川藏公路军事运输指挥自动化的转变,车队实现了“动中通”,每台车都能直接接收兵站部指令。
马伏枥(某汽车团政委):安全发展短期靠管理,长期靠文化。近年来,我们探索出以“强化安全意识教育人、建立安全制度培养人、规范安全行为历练人、打造安全环境熏陶人”为主线的安全文化,使部队安全工作实现大幅跃升。
启示二:开拓创新
闪回
去年5月,川藏兵站部沿川藏北线为四川甘孜藏区牧民定居点运送建材。沿途山奇路险,人烟稀少,没有既设兵站。川藏兵站部当即抽调预编于三个大站中的野战兵站千里驰援,为400多台车、上千名官兵的住宿、饮食、油料、通信等提供有力保障,1万多吨建材及时送到牧民群众手中。
石松青:新时期,我们积极推进军事训练方法创新,建立运输车综合技能驾驶训练队和指挥车特种技能驾驶训练队,每年组织“铁骑”系列演习和野外驻训比武,部队快速机动和综合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我们积极推进后勤保障模式创新,主动在三个大站按预编寓于方式抽组野战兵站,形成了对川藏北线、滇藏线、西藏察隅方向保障能力,多次在完成重大任务中发挥重要保障作用。我们还积极推进组织指挥方式创新和安全管理规范创新,着眼有效履行新使命的需要,坚持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锤炼摔打部队,推进部队安全发展,提高军事运输效益。
杜伟峰(某汽车团二连“钢四班”原班长):不上线时,我们经常在汽车部队训练场开展高难度训练,飞越断桥、原地调头、快速跟进,甚至开着汽车跳“芭蕾”。这种针对川藏线特殊地理条件开展的一种未来战场适应性训练,有效提升了我们的战斗力。通过创新发展军事训练和专业技术训练,我们新驾驶员的成才周期由原来的6个月缩短为4个月,技术、战术和心理素质明显增强。现在,我们已成为全军公路机动能力最强的运输部队之一。
刘景旺(川藏兵站部副参谋长):我们针对车队运行的各个环节,制定动中安全管理等13项安全管理配套规章和4类安全风险评估办法,形成了一套具有川藏线特色的管理制度体系,为安全运输打下坚实基础。
启示三:富国强军
闪回
杜伟峰来自河南,当兵前从没见过山。2001年第一次上川藏线,感觉度日如年:“出发早,到站晚,吃不饱,睡不好,高寒缺氧,尘土蔽日”。如今,杜伟峰所在的汽车团连续10年实现“零亡人”。
谢兴斌 (川藏兵站部政治部副主任):安全发展离不开和谐的内外环境。近年来,我们发挥自身优势,在川藏沿线开展“送科技、送教育、送文化、送法律、送健康”爱民助民活动,为沿线各族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给部队营造了良好的进藏运输环境。
陶鸣(某汽车团四级军士长):以前我们上线,住在透风的土坯房里,吃干菜、罐头,喝冰雪水,好多人干脆就睡在“汽车宾馆”上。现在,兵站从土坯房、干打垒变成了现代化新营房,我们上线时住在新修的招待铺里,兵站给我们准备好营养大餐,还能洗热水澡、参加文体活动。吃得好,睡得好,心情好,再重的任务,我们也有信心完成。
何福(某汽车团四级军士长):川藏线过去飞沙走石,险象环生,现在柏油路面已超过80%。从前过二郎山,车队要一整天才能翻完,几乎每一趟都有伤亡。2001年打通隧道后,只需几十分钟就能轻松穿越。车况也越来越好了,部队还配备了专门研制的高原型运输车,通信更是越来越便捷。这一切变化源于四个字——富国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