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综合要闻 >

经济建设:富民强省的大跨越——辉煌巨变·四川发展成就(一)

时间:2011-06-16 来源:四川日报
  

  2010年,四川GDP达到16898.6亿元,在全国的排位跃升一位,人均GDP迈上3000美元的重要关口。
  历史的巨变,伟大的跨越。回望新中国成立不久的1952年,四川GDP仅20多亿元——不到一轮甲子,经济增长800多倍。
  历史的巨变,伟大的跨越。与共和国同行,四川,在历史的星空留下璀璨夺目的轨迹……
  打牢交通、水利两个基础。从梦想铁路到有铁路,用了50年。从提出高铁到建成高铁,仅仅用了2年。从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全国排位11到跃居全国第二,仅仅用了3年。千年都江堰灌区,到新中国成立时灌面为280余万亩;60年奋斗,灌面扩大到千万亩。再增灌面千万亩,从提出到实现用时将为6年
  2011年5月8日上午10时09分,刚落成的成都东客站。随着一声汽笛长鸣,4站台上,成都—长沙K578次列车徐徐开出。
  这是东客站建成后发出的第一趟列车。现代化的成都东客站站房面积达10.8万平方米,是成都火车北站的5倍,建成后将与改造后的成都站、成都南站和西站形成两主两辅的西部铁路客运中心。
  成都东站的建成标志着四川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又取得重要进展。
  交通不畅曾是制约四川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后,中共西南局作出的第一项重大决策就是 “以修建成渝铁路为先行,带动百业发展,帮助四川恢复经济”。1952年7月1日,新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建成。
  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大大加快了四川交通发展的步伐。
  1995年7月1日,成渝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四川进入高速时代。
  2007年12月召开的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决定着力打造 “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第一位的任务就是建设“一枢纽”:在四川建成西部综合交通枢纽。
  这是四川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基础性战略,是四川跨越发展的先导性战略,是事关四川百年发展的根本性战略。
  北向连接我国大西北,沟通中亚和欧洲;南向连通珠三角、北部湾出海口,连接东南亚和东盟地区;西向形成入藏主通道,将来从拉萨再向南、向西延伸至南亚次大陆,通往印度洋出海口;东向进一步畅通到中部和长三角的大通道。
  2008年以来,全省交通建设完成投资2400多亿元。开工建设铁路工程24个,在建铁路18条,通车和在建里程达到6500多公里,居全国第四位。开工建设高速公路项目30多个,通车里程和在建里程约6000公里,居全国第二位。规划中的出川铁路通道已开工建设16条;规划中的23条出川高速公路通道已开工18条。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二跑道已投入使用;宜宾、泸州、乐山、广安等内河港口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从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到“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四川夯实两大腾飞平台。
  2011年4月29日,川南宜宾,向家坝灌区引水隧洞开工。这标志着我省又一个300万亩的大型灌区建设正式启动。
  2000多年前,李冰父子率领人民修建了惠泽子孙的都江堰,在中国水利史上树起一座丰碑。
  新中国成立后,对都江堰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和扩建,灌区范围从成都平原扩大到川中丘陵区共7市37个县 (市、区),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280余万亩发展到现在的1026万亩。
  省委、省政府立足四川水资源大省、用水小省省情,抓住地震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的机遇,在2009年初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上响亮地提出“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战略,预计到2015年新增有效灌面1069万亩,从 2015年至 2020年再新增灌面1000万亩。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到2007年,全省水利财政投入为485亿元,而2008年以来的3年间累计投入达到425亿元,其中水利灾后重建投资达到200亿元。
  这是何等的气魄!
  于是,有了地震灾区和大型灌区1200万亩灌面的恢复;有了涪江干流武都水库的下闸蓄水;有了大桥灌区一期工程建成运行;有了都江堰等八大灌区配套建设;有了嘉陵江亭子口水利枢纽、自贡小井沟水库的开工建设;有了2010年的“平均每月开工一处大中型水利项目”;有了今年的预计86亿元水利投资和12个拟新开工大中型水利工程……
  坚固广阔的基础平台,为四川经济腾飞提供了基础。
  抓住产业支撑、结构调整两个关键。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在西部率先突破万亿元大关,2011年将进入“2万亿元俱乐部”。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461元、5140元。“十一五”期间,四川用于民生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达857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8倍
  2011年4月28日,世界500强现代汽车和中国西部汽车新秀四川南骏汽车集团在成都签约,拟一期投资36亿元,力争2013年前形成年产5万辆商用车能力,力争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自主研发能力的世界级商用车生产基地。
  这是四川工业新跨越的一个镜头。
  回望四川工业发展历程,我们清楚地看到涓涓细流如何汇成了滔滔大江。
  解放初期,四川工业仅区区7亿元的年产值,“白糖、白纸、白盐”这“三白”手工作坊,就是当时四川工业的整体形象。
  新中国工业发展从建设崭新现代工业体系起步。1953年的 “一五”计划,将成都确定为全国工业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建设电子工业和机械工业为四川现代工业奠定了开局。
  上世纪60年代,国家在四川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为四川工业勾勒出发展骨架。到1978年,我省基本形成以航空、电子、机械、发电设备制造为主的装备制造工业,以钢铁和有色金属为主的冶金工业,以盐化工、天然气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以煤炭、电力为主的能源工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紧紧围绕结构调整这条主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初步形成电子信息、重大技术装备等先进制造、生物工程、航空航天、新材料、核技术和新能源等6大优势领域9大战略产品和80个重点产品项目。
  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以来,四川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工业强省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7+3”产业,电子信息、油气化工、汽车制造三大产业迅速崛起。
  2010年5月,四川省政府与富士康旗下的鸿海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戴尔、仁宝、德州仪器、联想等企业先后宣布在成都设立基地……从外包加工企业到电子信息终端制造企业,从前端研发到终端制造,成都拥有了一条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1.7万多家电子企业,20多万从业人员,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2136亿元——四川已成为电子信息领域与北京、上海、广州比肩的“第四极”。
  2010年10月22日,吉利控股集团宣布,投资55.4亿元在成都建沃尔沃研发中心。如今,四川聚集了众多汽车品牌:一汽丰田、一汽大众、吉利汽车、大运重卡、一汽专汽、一汽客车、卡特彼勒、普什重机……“万亿元”成资绵汽车产业带正在崛起。
  一批天然气化工重大产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1000万吨炼油工程、80万吨乙烯即将建成投产,川东北天然气产业集群不断壮大……
  四川的农业基础也在不断巩固,农业正朝着现代化经营迈进。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主导产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正在扎实推进。2010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连续第四年增产;肉类总产量比历史最高水平的 2005年增长61.5%……
  产业发展使四川百姓的“腰包”鼓起来: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61元,同比增长11.7%;农民人均纯收入5140元,同比增长15.1%。
  “十一五”期间,四川用于民生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达857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8倍。启动实施“八项民生工程”,3年投入超过2000亿元,解决了一大批民生难题。全省5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39.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64.6万人。
  四川正向全面小康目标迈进。
  把握深化改革、全方位开放两个推手。从农村改革到工业体制改革,从改革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管理体制、撤社建乡到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四川不仅在改革领域创下多项全国“第一”,而且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变“天府之国”为“天府之域”
  2009年10月,英特尔中国区执行董事戈峻在第十届西博会上宣布第三次对成都追加投资。戈峻认为:“我们提出的所有事情都能解决,这给了我们很大信心。”
  2010年3月26日英特尔成都芯片封装测试厂第4.8亿颗芯片下线,成都厂成为英特尔亚洲最大的芯片封装测试中心。
  开放的四川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英特尔在成都的成功发展就是最好的例证。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全方位推进对外开放。目前,我省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贸易关系,有9个国家在川设立领事机构,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9293家,全球500家最大跨国公司中已有160家在四川设立公司或办事处…… “天府之国”正向着“天府之域”迈进。
  四川的企业竞相走出去。成达、东电、川铁等一批在川企业跻身全球225家最大国际工程承包公司之列;天威新能源、四川长虹、省纺织进出口、绵阳普思等重点企业出口持续强劲增长;全省进出口总额始终保持中西部领先地位。
  四川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故乡。敢为天下先的四川,是最早推行农村改革的两个省之一;是最早推行工业体制改革的省份;是最早改革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管理体制、撤社建乡的省份。
  2007年,成都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这项改革在全省分步试点推行。
  加强区域合作发展,四川不懈探索。2011年,四川启动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2011年5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大棋盘上,又布下一颗至关重要的棋子。按照 《规划》,到2015年,成渝经济区要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到2020年,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高位求进,加快发展。四川经济,阔步走向光辉未来。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