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预报预警室见证 10月7日,国庆长假最后一天。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预报预警室技术负责人李强和前几天一样,早上8时赶到办公室,准备汇总全省各市州6日的地质灾害发生情况。 从5月进入汛期到现在,李强和同事们一直处于“战备”状态,“153天时间里,天天都是工作日,电话24小时开机,随时待命。” 办公室里两台电脑高速运转着,全省21个市州每天的地质灾害预报情况,就从这里发出,传达到市州、县级防灾责任人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 各市州陆续开始汇报6日的地质灾害有无情况。国庆假期,全省基本无地质灾害,但值班人员丝毫不敢放松。“即使不值班,按规定也不能走远,一旦需要必须随叫随到。” 李强汇总了全省的情况后,开始写短信。复制、粘贴、点击、发送,通过短信平台,短短几分钟内,上千条短信发出。站长李云贵说:“汛期中每天至少收到两条短信,一条是前一天的情况汇报,一条是未来的趋势预报。” 午饭时间短,李强拿出从家里带来的饭盒,在值班室的微波炉上加热。吃着妻子做的藕丁炒肉,李强说家里人已习惯了,节假日不能一起出去游玩。 今年,李强和同事们还感到了一些和往年不一样的地方。他们和气象局的联系更紧密了,每天下午接收气象局发过来的降雨预报,做出地质灾害预报后马上传给气象局的影视中心,“要赶上省台的天气预报,下午5点之前必须反馈给对方。”而全省的地质灾害发生情况,也从月报、旬报,密集到了周报,重大的灾情发生时更要及时通报。“往年没什么情况的话就不报了,今年没情况也要报,地灾情况汇报实现了规范化。”李云贵介绍。 下午2时过,李强守在电脑前,等待气象局发送7日20时到8日20时的降雨预报信息。下午3时45分,他收到数据,通过模拟技术平台,对各市州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做预报。预报刚做完,他的一位同事立即把文字和图像信息发到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网站,“各市州地灾监测部门每天下午会登录网站查询。” 做完预报,李强又开始发短信。“即使预报无发生也要发,如果预报有发生,全省3万多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都会收到短信。”李强说。 输入记者手机号码,李强点了一个发送按钮。1分钟后,记者手机上收到一条短信:今日无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请各市(州)局结合当地气象预报,注意防范局地强降雨可能引发的地灾,遇强降雨时,要采取预防避让措施,掌握防灾工作主动权。 忙完一天的工作,李强要坐1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回家,家里人正等着他吃晚饭,“10月15日今年的汛期结束,在这之前我们一口气也不能松。”